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保健錦囊》 經絡與頭痛相對應



傳統中醫認為,人的經絡與頭痛相對應。中醫院院長張瑞麟表示,中醫稱頭痛為「頭痛」、「腦風」、「首風」,內科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跟內傷頭痛,傷科中醫則進一步分為六種,依頭痛的部位有其相對應的經絡,因為頭痛是症狀的一種,並不是病因,所以中醫可分為六類,並依六經部位進行治療。


張瑞麟指出,古籍《黃帝內經》不僅記述了頭痛的病狀,更論述頭痛的病因,有內傷、外感兩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外感也可導致內傷頭痛,如脖子、頭部受風寒時,外感風寒將導致人體臟腑受損,最後就可能形成內傷頭痛。


張瑞麟進一步指出,外感頭痛可分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內傷頭痛可分為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太陽經頭痛病位在後頭部;陽明經頭痛病位在前額及眉稜等處;少陽經頭痛病位多在頭的兩側,並連及耳部,屬急性頭痛,來得快去得也快,較難預防但比較好治。


內傷頭痛可分為太陰經頭痛,病位在全頭痛;少陰經頭痛病位在耳下橫向後頭部的地方,靠近後頸部,頭痛發作時下門牙也會跟著痛;厥陰經頭痛病位在頭頂部位,屬慢性頭痛,治療比較困難。


中醫治頭痛,首要辨別究竟為外感或內傷頭痛,張瑞麟表示,外感頭痛一般起病較急,常伴有外邪束表或犯肺的症狀,並因寒、風、濕、火的不同而有差異;內傷頭痛常反復發作,且時輕時重,並有氣虛、血虛、腎虛、肝陽上亢、痰濁、瘀血等差異,因此治療時首要辨明頭痛是屬於外感或內傷。


張院長指出,外感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以致感受到風、寒、濕、熱等外邪,其中以風邪為主;內傷頭痛其發病原因常與肝、脾、腎三臟有關。此外,若頭痛經久不癒,其痛如椎如刺者,則是因為久病入絡、血瘀絡痺所造成。


張瑞麟進一步指出,外感引起頭痛不外乎風寒、風熱、風濕等類型。風寒頭痛患者常頭痛時作,經常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喜裹頭,口不渴,苔薄白,脈象浮,適合用川芎茶調散來治療。


風熱頭痛患者常頭痛而脹,嚴重者頭痛如裂,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質紅,適合用桑菊飲加黃芩、梔子等單味藥來治療;風濕頭痛患者常肢體困重,胃口差,胸悶,小便不利,苔白膩,脈象濡,適用羌活勝濕湯治療。


內傷頭痛是指肝陽上亢或痰濁、瘀血、腎虛、血虛等所造成的頭痛。痰濁頭痛患者常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噁痰涎,舌苔白膩,脈象滑或弦滑,適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瘀血頭痛常經久不癒,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質紫,苔薄白,脈象細或細澀,適合用通竅活血湯來治療。


肝陽頭痛患者常痛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有力,適合用天麻鉤藤飲來治療;腎虛頭痛患者常頭痛且空,每兼眩暈,腰痛痠軟,遺精帶下,耳鳴失眠,舌紅少苔,脈象細無力,適用大補元煎治療。血虛頭痛患者常頭痛昏暈,耳鳴,手足心煩熱,少寐多夢,遇勞則更嚴重,精神疲倦,身體乏力,心悸怔忡,面色恍白,適合用人參養榮湯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