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冰箱變成廚餘桶 恐將引發冰箱性腹瀉

你家的冰箱多久沒有整理?一項調查發現,六成的人在把食物買回家之後,用塑膠袋或是保鮮膜包一包,沒有做過任何處理就丟進冰箱,而近兩成民眾會把吃不完的食物往冰箱一丟,一冰就是三天以上,吃下肚之後,容易造成腸胃炎、腹痛等「冰箱性腹瀉」。



  一項針對全台北中南約六百名的上班族、家庭主婦進行的「國人食物保鮮認知與行為」電訪調查發現,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塑膠袋或保鮮膜就可以達到食物保鮮的效果,生鮮食物買回家後,懶得處理食物,就直接往冰箱塞。



  另外,大部分民眾都不清楚食物保存期限是多久,近兩成的民眾將食物放在冰箱超過三天以上,一成家庭冰箱中的生鮮食物居然放了超過七天。



  調查也發現,九成五的人無法判斷食物是否放太久?到底還能不能吃?超過九成受訪者有過丟掉冰箱裡食物的經驗,平均一個家庭一週要丟掉因為保存不當而不新鮮的食物,大約價值66元,推估一年丟掉的食物高達258億。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傳統市場、生鮮超市所販售的生鮮食物不見得乾淨,買回家之後,要是沒有清洗乾淨,就可能暗藏病菌。



  如果儲存方式不妥,一直存放在冰箱裡,食物中的沙門氏菌、腸炎弧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數量將會增加,一旦到達了某種程度,就算煮熟了,還是可能引發腸胃道疾病。



  此外,冰箱裡生食、熟食也可能產生交叉污染問題,有些甚至連高溫烹煮,也無法去除病菌,導致「冰箱性腹瀉」食物中毒,引起噁心嘔吐與腹瀉等。



  蘇秀悅提醒,生鮮食物買回家應該就要先妥善清潔處理,放進保鮮盒中密封好再冰進冰箱,剩飯剩菜以及海鮮類食物,在放在冰箱之後,不要超過兩天,水果和雞肉、鴨肉不要超過三天,蔬菜不超過四天,果汁和牛肉、豬肉則可以放到六天。



  另外,每週清一次冰箱,採購食物時,不要因為貪便宜,而買太多,選擇保鮮盒分類等等,這樣才能省錢,又健康,確保吃下肚的食物新鮮衛生。



  蘇秀悅強調,不新鮮的食物可能暗藏多種細菌,有些人覺得味道沒臭沒酸,就直接吃下肚,引發腹瀉嘔吐等問題,民眾應該善用保鮮工具,正視保鮮問題,以免花錢傷身又浪費食物。

牙刷細菌量 抹布水的9倍


你的牙刷上有多少細菌?據檢測發現,使用一周的牙刷上的細菌量是抹布水的十倍。醫師觀察,不明原因的發燒,不少是口內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牙刷上的細菌種類比肛門還多,建議大家保持牙刷乾燥、每三個月定期更換牙刷,減少口中的細菌。



  醫師昨天以冷光儀現場檢驗剛洗完抹布的水,水中有七萬多個細菌,而使用一周的牙刷刷毛上的細菌超過六十九萬個,幾乎是抹布水的十倍。



  三軍總醫院口腔診斷科醫師邱國洲覺得:「牙刷比肛門還髒,肛門只有大腸桿菌,牙刷上亂七八糟的細菌都有!」不只大腸桿菌,還有葡萄球菌、鏈球菌、放射線菌、白色念珠菌等各式各樣細菌。據他觀察,醫院感染科病人遇到不明原因發燒,通常都會請牙科會診,最後發現是口腔內細菌感染,導致菌血症、敗血症、心內膜炎或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的話可能致命。



  牙刷是清潔口腔的工具,大家卻易忽略牙刷本身是否乾淨。邱國洲說,曾有一位六十多歲的男子牙來看診時牙齦已爛,經詢問發現他的牙刷用了一年都沒換。



  邱國洲表示,國人使用牙刷有幾個壞習慣,包括未定期更換牙刷,用到刷毛爆開還在用、家人牙刷集中放在一起,刷毛互相摩擦或共用漱口杯,造成細菌間接傳遞。牙刷頭下腳上放置也很常見,或將牙刷放在潮濕溫暖的環境,導致刷毛無法保持乾燥,易孳生細菌。

天冷提防落枕

長期姿勢不當或本身骨盆歪斜是導因,症狀較輕者,只要做疼痛側的伸展運動,將僵硬肌肉拉鬆,即可恢復正常活動。



  睡夢中醒來,卻突然覺得頸部又僵又硬,甚至連稍微轉動一下都覺得疼痛不堪,竟然是脖子「落枕」了!



  醫師發現,天氣一變涼,低溫造成身體血液循環變慢,睡一覺全身筋骨變僵硬,出現落枕、肩頸痠痛的求診病患較平日增加。



  急性損傷 先冰敷再熱敷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何文光醫師指出,門診中發現電腦族發生落枕的狀況特別多,這可能和姿勢有很大的關係,患者因為工作時頸部繃緊,而睡覺又不能放鬆,若再加上吹到冷風、寒冷的環境,頸部更不能放鬆,所以常在起床後發病。



  何文光表示,一般落枕屬於急性損傷,多是局部疼痛、僵硬,部分患者有腫脹或灼熱感,這表示受傷部位充血發炎。所以,在12小時內,甚至48小時內,只能用「冰敷」。此時可用毛巾或塑膠袋包裹小冰塊敷患處,每次15-30分鐘,每天兩次;嚴重者可每小時敷一次。



  等發炎疼痛減輕時,再考慮熱敷。可用熱毛巾溼敷,或用熱敷袋灌熱水乾敷;若有時間的話,可洗熱水澡,在肩頸部患處用熱水反覆沖洗,邊洗邊用手按摩。另外,也可請親人或朋友代勞按摩,若仍無法緩,建議求醫治療。



  中醫穴位冶療 緩解不適



  何文光強調,中醫的理筋手法對緩解肌肉痙攣效果非常明顯。一般先放鬆局部肌肉,再以大拇指從枕骨下方向外下方按揉,點按痛點及風池、大椎、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再以手掌按摩、輕拍打患部。落枕若以理筋手法處理得當,頸部轉動不適症狀可當場緩解。



  台北市萬華醫院復健科主任蕭竹生表示,會出現落枕問題的人,多半是長期姿勢不當或本身骨盆歪斜,一般來說,症狀較輕的落枕,只要自己做疼痛側的伸展運動,將僵硬痙攣的肌肉拉鬆,即可恢復脖子的正常活動,若痛到脖子無法轉動,建議就醫在局部打一針非類固醇止痛劑消炎,可快速抒解疼痛,另外,也可以配合拉腰復健,平日多做伸展運動強化肌力,注意保持正確姿勢,避免背負過重物品,天冷時做好保暖避免受寒,以免造成病況惡化。

反式脂肪酸 健康新危害


近來反式脂肪的話題相當熱門,但多數人對這個新名詞仍一知半解;其實,自然界的脂肪多半為順式形態,一旦植物油經氫化處理,就會變成反式脂肪,原本在室溫下呈液態也轉變為固態或半固態,由於反式脂肪較耐高溫、穩定、不易變質酸敗且成本低,更適合食品加工使用,故常應用在烘焙、油炸及加工食品上。



  對人體而言,氫化後的反式脂肪雖是植物油,不含膽固醇,但對身體卻有不良影響,包括增加壞的膽固醇(LDL)、降低好的膽固醇(HDL)、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等;流行病學研究便發現,反式脂肪攝取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的危險性都密切相關。要防堵生活中的反式脂肪,您可以這麼做:



1. 注意營養標示: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已規範,自97年元月起,巿售包裝食品均應標示反式脂肪含量,消費者在採買時可多注意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如出現反式脂肪、氫化油、轉化油、半氫化油等字樣,應儘量避免食用。



2. 少吃加工食品:無營養標示的食品,該如何得知有無反式脂肪?一般來說,反式脂肪較易存在加工、烘培及油炸食品中,所以餅乾、薯條、甜甜圈、洋芋片及油炸物,特別是多層次、酥脆的西點,都應少吃為妙。此外,喝茶、咖啡勿加奶精,改用脫脂或低脂牛奶,也可避免反式脂肪。



3. 多攝取天然食物:蔬菜、水果、全榖類、魚、豆類等天然食材都不含反式脂肪,而減少外食機率,儘量在家料理烹調,也可避免吃進反式脂肪;如果外食無法避免,應變換不同的飲食型態,減少油炸食物的攝取。



  值得注意的是,反式脂肪固然應該敬而遠之,但一般脂肪攝取過多,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等慢性病的罹患率,因此成人每日脂肪攝取量不應超過55公克,其中飽和脂肪應低於18公克,而反式脂肪則是愈低愈好。



  總之,日常飲食中的可見脂肪如烹調用油、動物皮、肥肉,以及不可見脂肪如烘焙、加工食品等,都應少吃,自然能遠離飽和及反式脂肪的危害;尤其高血壓、高血脂、肥胖、代謝症候群等高危險族群,更應多吃蔬菜、水果,提高纖維素攝取,降低油、鹽,飲食清淡,再配合運動,才是確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環境荷爾蒙 危害男性生殖力

環境毒物專家今天指出,環境中的化學毒物也會透過精子及精液,毒害下一代的健康,這些毒化物為環境荷爾蒙中的多氯聯苯、鉛、阻燃劑、PVC等塑化製品,且生殖危害常被低估。


職場及環境生殖危害國際研討會今天在台大醫學院舉行,加拿大學者以男性生殖危害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男性暴露於環境及職業化學毒物,對胎兒的影響,除了精子變異之外,還可透過精液影響不同時期的胚胎發育。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許昺奇解釋,男性與孕婦發生性行為時,精液中的環境職業毒化物也不利於胚胎發育。在許昺奇的動物試驗中,胚胎早期的毒化物暴露,影響時間可長達子代成年之後。


許昺奇彙整台灣本土長期研究指出,包括米糠油多氯聯苯、重金屬鉛、以及電子工廠戴奧辛類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醚(阻燃劑)等化學毒物暴露,會使得男性不孕、畸胎的比率較高,所生下的男嬰比率則較低。


許昺奇也表示,常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膠軟化劑,例如輸血、輸液所使用的軟管,以及PVC類製品如PVC保鮮膜等,也被認為有男性生殖毒害,如果PVC保鮮膜高溫加熱,PVC釋出濃度升高,更不利健康。


這場研討會以「失竊的未來」形容被低估的男性環境與職業生殖危害,大會主席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郭育良指出,政府已立法限制女性勞工從事危險工作,但為了胎兒健康,其實男女都要保障。

自來水比罐裝水更健康



咕嚕咕嚕咕嚕,這是我們在車上、辦公室、或健身房,打開瓶裝水啜飲的聲音。但是你所聽不見的卻是全球每天有上億空瓶,被扔入垃圾掩埋場,等待1千年之後,才能徹底完成生物分解的過程。

如果這些數字不足以打動你對環保的熱忱,那麼請再加上這些:生產塑膠空瓶每年需要燃燒150萬桶原油,這些油料足夠讓100,000輛汽車使用一年。如果你願意協助回收當然有所幫助,但是能夠重利用會是更好。

專家建議,想要更加環保不妨購買便攜式的不鋼瓶,使用這種產品裝水飲水,可防止塑料瓶所產出的化學品進入你的水中。此外,也不要養成重復將塑料瓶裝滿水的飲用習慣,這麼做容易使塑膠中的聚乙烯與苯二酸鹽分解出來。

既然使用瓶裝水可能造成對環境和身體的傷害,專家提出四大理由,建議你應該多加利用家中的自來水。

使用自來水的理由

1、自來水經過每日的測試。根據安全飲用水法桉,飲水供應商被要求提出年度地方飲水品質報告,並且每日測試自來水的質量。相較之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F)每只抽查裝瓶水一次,而且消費者無法取得測查的報告結果。

2、自來水經濟實惠。裝瓶水的水花費大約是自來水的500倍,如果你購買的是高級品牌,其花費將是自來水的1,000倍之多。

3、自來水能保護牙齒。自來水比罐裝水含有更多的氟化物成分,可幫助防止蛀牙,促進口腔牙齒的健康。

4、多數的自來水味道甜美。某些地方的自來水帶有甜美的味道,如果你不喜歡這些味道,解決的方式也很簡單--使用過濾器去除多余的氣味。

多喝水、勤跳繩 遠離結石煩惱


沒事多喝水!這可不是礦泉水廣告,而是醫師的忠告!醫師表示,水喝太少,腎臟尿量不夠,無法將可能形成結石的物質稀釋,當這些結石堵住輸尿管,便會造成腰痛、腹部悶脹、血尿等症狀。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泌尿科醫師謝政興表示,尿路結石遍佈各個年齡層,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尿路結石的類型很多,大部份都為草酸鈣結石,另有感染性的磷酸銨鎂鹽結石、磷酸鈣結石,以及尿酸太高形成的尿酸結石等,無論是哪種結石,水喝太少往往是主因之一。



  「結石痛起來,可是會要人命!」謝政興指出,不少患者平常掉以輕心,即使感覺自己胃悶悶、腰痛或排尿量減少,也不看醫師,直到腹部連帶到膀胱一帶嚴重絞痛,才慘白著一張臉,冒著冷汗,急急到醫院掛急診。


  謝政興表示,要取出尿路結石,得視情況動用到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用內視鏡手術取石,小於0.4公分的尿路結石,九成以上可以自行排出,而排出的方法,就是要多喝水。


  那要喝多少水才夠?謝政興指出,喝水量因人而異,勞力工作者汗流得多,相對就要補充得多,心臟衰竭者排水功能已經欠佳,喝太多水反而造成心臟負荷,如一般人標準來評估,一天要喝2000至3000c.c.的水。


除了喝水之外,謝政興提醒,腎結石患者在飲食上,要少吃草酸含量多的食物,例如波菜、有殼海鮮、動物性蛋白質、巧克力等,豆類(豆腐豆干製品)含有豐富的嘌呤,也會導致尿酸指數上升,結晶增加,成為結石。


  至於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的紅蘿蔔和綠花椰菜,則有助於避免結石復發再生,有結石方面問題的民眾平日可以多攝取這類蔬菜。


  謝政興指出,許多人都是做了健康檢查,透過腹部超音波,才發現自己體內有小結石,只要多喝水,養成跳繩、跑步習慣,或是跳扭扭舞等,利用重力加速度,也可將小石子逼出來。


  謝政興表示,跳繩可以讓結石快點排出體內,藉著身體上下頻繁的震動,卡在輸尿管的結石比較容易慢慢沿著輸尿管,排出體外;向前彎腰的動作也不錯,讓腎「倒過來」,此時,旁人幫忙以手掌扣拍背部,讓腎臟裡位於下腎盞的結石順勢滾進輸尿管裡,如此一來就比較容易從體內排出了。

多喝水 改善急性膀胱炎


憋尿導致膀胱肌肉鬆弛,甚至細菌逆行至腎臟,而危及生命。小心,別憋出問題來!


  天氣冷,每日喝水量大幅減少,跑廁所的次數也變少;醫師發現,因為低溫導致憋尿的人增加,雖然憋尿不是病,但憋久了可是會憋出問題,不少人甚至演變成膀胱炎,須緊急就醫處理。


尿液累積200cc就會想上廁所


  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科黃勝賢醫師指出,一般成年人的膀胱容量約在300至500cc左右,當膀胱內的尿液累積到150至200cc時就會有尿意感,想要去上廁所,此時大概還可憋個半小時左右而不會影響到膀胱 功能,一但尿液累積過多,超過500、600cc以上,膀胱的肌肉則會因為過度的膨脹而導致鬆弛,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旦憋尿後要去上廁所時,一開始反而會覺得解不太出來。


  憋尿會導致什麼問題呢?黃勝賢醫師表示,膀胱的逼尿肌是有彈性的,偶而憋尿的人,肌肉彈性可以很快恢復,但習慣性憋尿的人,肌肉彈性會疲乏,就像一條橡皮筋,如果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很快會呈現彈性疲乏。


  一旦膀胱的肌肉出現疲乏,排尿就會出現問題;若是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尿滯留的情形則會更加明顯。當膀胱的尿液解不乾淨時,會導致膀胱壓力過大,從腎臟產生的尿液就無法再往膀胱傳送,導致腎水腫而影響到腎功能,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急性腎衰竭而需要緊急洗腎。


  黃勝賢提醒,過度憋尿會導致膀胱黏膜受損,出現感染,輕則引發急性膀胱炎,出現頻尿、尿意急迫、小便疼痛、甚至血尿;嚴重的會導致細菌逆行至腎臟,造成腎臟發炎,並出現發燒、腰部劇痛等現象,若未就醫甚至會出現敗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專科護理師葉惠玲指出,急性膀胱發炎通常在婦女較常見,高齡男性病人也會有此急症,大部分婦女常常是因太少喝水、憋尿及便秘習慣導致膀胱炎。因為,不常喝水會使得尿液減少,如果碰到經期來潮或是夫妻行房之後,細菌趁虛而入進入膀胱,便容易造成膀胱發炎。


  急性膀胱炎會造成相當不舒服的症狀,多數婦女出現頻尿、急尿、排尿疼痛、出血,或腰酸下腹疼痛的症狀,須趕快就醫。尿液分析可以看見尿中有大量的白血球以及紅血球,有時也有桿菌存在。


  葉惠玲表示,急性膀胱發炎最好的治療方法便是「大量喝水」,並且趕緊就醫,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治療一定要服用藥物7天,才能夠使得膀胱表皮得到復原的機會,以避免反覆膀胱炎的產生。


多吃西瓜、梅類有助減少發病


  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生活習慣,多喝水、少憋尿,而且要多食用水果,讓排便順暢。平日多吃西瓜、梅類、蔓越莓等,也可以減少急性 膀胱炎發生的次數。


  如果急性膀胱炎反覆發作,病人在1年內有2次以上的急性膀胱炎發作,除了要請醫師詳細檢查是否有功能上的異常,還須進行預防性的治療,每天晚上服用抗菌藥物連續3個月,來保護膀胱表皮,以免急性膀胱炎的反覆再發,破壞膀胱並造成膀胱壁纖維化,最後導致更棘手的攣縮性膀胱。

吃素 幫他們戰勝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最高的馬歇爾群島,透過素食飲食計畫搭配生活型態的改變,目前只有少部分人需要靠胰島素藥物治療。


  吃素可以戰勝糖尿病!世界著名的素食營養專家Brenda Davis女士日前來台,在2009年慈濟人醫年會上,分享她在素食營養學上的實務與經驗。她以運動、烹調、營養衛教,指導馬歇爾島居民,從飲食及生活型態上改變,成功戰勝糖尿病。


  布蘭達表示,位於太平洋的馬歇爾群島,六十年前是沒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居民過去多攝取蔬果、魚,但因為環境改變,絕大部分食品都仰賴進口,島民的飲食演變成只吃兩大類食物:加工食品和高脂肉製品。


高纖低鹽低糖 配上全食物及核果


  當地的小孩從早上七點就開始喝可樂、吃速食當早餐,滿口爛牙。而一次只要五毛美元的計程車資,讓島民即使只過個路口也要搭計程車,因為就怕被人看不起。


  高糖、高鹽、白麵粉等西化飲食,加上缺乏運動,馬歇爾群島成了全世界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成年人約50%都有第二型糖尿病。


  但他們完全沒有營養觀念,不了解是飲食不當引發糖尿病,還一直以為是遺傳或原子彈試爆的輻射,導致他們的健康受到威脅。


  經過美國國防部與羅瑪琳達大學 (Loma Linda University) 合作,布蘭達帶著團隊在2006年開始在當地進行康復計畫。從最基本的生活型態改變,在島內推動素食飲食,在很短的時間內即獲得良好成效,目前只有少部分人需要靠胰島素藥物治療。


適度運動、營養衛教 讓疼痛消失


  這項康復計畫的重點是,參加者三餐到計畫中心用餐,她設計的飲食以高纖、低鹽、低糖、全食物、核果等組合,之間規畫運動、烹調、營養衛教,短短兩周,一些參加者就高興的說,「他的腳疼痛消失了」,還有人變瘦了。


  現在這項計畫已由馬歇爾群島政府接手推動,人們不再覺得用腳走路丟臉,反而成為一種時尚。布蘭達說,這是一道「生活型態」良藥,不用吃任何的藥,只要正確的素食營養,加上適度的運動,讓馬歇爾島民不再受糖尿病纏身。


  本身已經素食二十年的布蘭達堅信,既然要素食,就一定要吃得很健康,才能為素食健康代言。她提醒大家擺脫再製品、加工品,尤其是反式脂肪絕對不能碰,平日多攝取低糖低鹽高纖維,以核果種子攝取脂肪、油等,即使不吃蛋、不喝奶,慎選食物,照樣可以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

天天「得舒飲食」可以減重降血壓


近年來醫界倡導「得舒飲食」觀念,每天攝取5份蔬果、多吃白肉、堅果、全穀根莖類食物以及低脂乳品,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就能控制血壓。董氏基金會表示,只要連續2周採用「得舒飲食」,不僅可以減重,還能降低10%血壓。



  今年56歲、罹患多年高血壓的王先生,血壓偏高,每天必須服用5顆降血壓、血脂藥物,血壓高達152/103毫米汞注。前年還曾進行心臟血管支架手術。



  經醫師建議,王先生改變了飲食習慣,遵循「得舒飲食」原則後,血壓很快就降到131/90毫米汞注,高血壓藥物還可以減量服用。原本服用5顆,現在只需4顆。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得舒飲食」係指每天攝取5份蔬菜、5份水果,紅肉改為白肉,吃堅果,用好油,飲用2份低脂乳,主食則以全穀根莖類為主。



  許惠玉指出,血壓降10%相當於「少服用一顆降血壓藥」。此外,「得舒飲食」還能防治腦中風、糖尿病、骨質疏鬆、大腸直腸癌與冠狀動脈心臟病。



  「得舒飲食」特色主要在於食物中的成分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並具有降低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優點。部分高血壓患者在維持健康飲食習慣後,血壓降下來,體重也變輕了。



  許惠玉說,由於全穀根莖類主食質地較硬,需慢慢咀嚼,增加飽足感。吃飽之後,就不會再亂吃零食,達到減重目的。日前1名女性學員採用「得舒飲食」後,短短3周就減重1.5公斤。



  調查顯示,50歲以上國人中,約61%罹患高血壓或有高血壓風險。60歲後,比率更高達77.5%。其中又以外食者最為嚴重。許惠玉提醒,外食族應多挑青菜,少吃油炸食品,才能為自己健康把關。

五點鐘肚子餓胃叫 六成亂吃垃圾食物


每天下午五點鐘是最難熬的時間,此時肚子開始咕咕叫,許多人選擇亂吃零食墊肚子,一項由「國人五點鐘飲食危機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國人六至八成至少每週三次以上在下午五點鐘會感到肚子餓,因此會用各式食物充飢,其中竟高達六成會選擇如炸雞排、珍珠奶茶,或麵包等高油高熱量的垃圾食物。

  上班族對於胃部健康認知一知半解,署立雙和醫院腸胃科 李宜霖 醫師表示,雖有高達八成的上班族了解常常「挨餓」對胃不好,但卻僅有不到二成上班族知道亂食會加重對胃的傷害,其實民眾只要在進食前飲用保胃乳品,這樣的小動作是日常生活任何人都可以做的胃部保養。

  此次調查還發現,有大約七成的媽媽體認吃零食會造成腸胃負擔,其中幾乎百分之百抵擋不了如蛋糕、餅乾、炸雞排等垃圾食物的誘惑,雖然大多知道用餐前飲用保胃飲品是有好處的,但會飲用保胃飲品的比例更是不到三成。媽媽空有保胃的認知,卻沒有化為實際行動,保胃無異是空洞的口號。

  腸胃健康幫助孩子的消化吸收成長, 李宜霖 醫師表示,身體健康的孩子學習力也較佳,但超過九成媽媽雖表明願意為孩童準備保胃乳品,卻有八成媽媽以垃圾食物當作孩子的下午點心。

  不正確的飲食觀念最容易導致胃部疾病,亂吃高油高熱量的零食,容易刺激腸胃不正常的蠕動,出現脹氣、噁心或胃酸過多的現象,嚴重者則會引發胃潰瘍或其他胃病,影響職場競爭力、孩童學習力、媽媽的體力。因此, 李宜霖 醫師建議,任何人應該體認並落實正確飲食觀念,減少亂吃高油高熱量的零食。若下午難以避免吃零食,在進食前應先喝營養成分高、分子小好吸收的乳品,如含雷特氏B菌優酪乳,給予胃部完善的防線。

不運動的麵龜族 一動就會感到暈眩

醫師提醒 運動前要暖身 並多喝水

  環保節能意識抬頭,騎單車成為最夯的運動,不過,醫師警告,很少運動的民眾,務必先暖身再動,否則心肺負荷不了,心肺功能失調,可能引發暈厥症候群。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鄭詩璁表示,近來醫院門診卻陸續出現不少因為騎單車或運動太過激烈,事前又沒有暖身,也沒有喝水,導致心臟負荷太大,引發心肺功能失調、暈眩昏倒病例。



  腰圍過粗的40歲周先生,身材略胖,很少運動,日前跟朋友相約至球場打籃球,才上場打了不到半小時,就覺得胸痛、心跳加快,差一點就站不穩暈厥。



  明明運動是件強健體魄的好事,怎麼會引發暈厥前兆呢?鄭詩璁解釋,周先生是在太太的勸導下,開始運動,儘管表面上看起來是個健康的中年男性,但太久沒運動,可能水份補充的比較不夠的情況下,才會在激烈運動中,覺得突然要暈倒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於太久沒有從事激烈運動,心臟負荷量相當大,又在短時間內,流失很多的水份,心搏量稍微降低,到腦部的血流相對會少。  發生暈厥主要原因可能為心臟因素(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肌病變等)、腦神經因素(中風、腦部腫瘤、腦部缺氧等)、精神因素(歇斯底里、換氣過度症候群等)、新陳代謝因素(貧血、低血糖等)、肺部疾病(肺高壓、呼吸道發炎)、神經衝動誘發性暈厥(自律神經失調)等多重面向。



  鄭詩璁指出,太久沒運動或本身有心臟病、高血壓、心律不整、肌肉病變的人,容易因為突然激烈運動而導致暈厥情況發生,因此,不管是任何運動,都應採取規律漸進方式。



  剛開始的運動量最好能達到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的程度,等到身體習慣後再慢慢增加運動量,每星期運動三到五次,每次30分鐘,如此一來,就能增進體能又兼顧健康。



  另外,運動前除了要暖身,還要記得先補充水分,及預防中暑,由於脫水時,一方面會因血量減少使心輸出量降低,另一方面,過熱的體溫,容易使血液分佈至周邊散熱,而造成器官供血量相對下降,容易發生暈厥。



  鄭詩璁強調,強調規律及足夠運動才能幫助睡眠,活化心臟血管因子,達到降低血壓及血糖效果,如果很久沒運動了,走路其實是很好的選擇。

上班族頭號殺手


根據勞保局職業病給付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最常見的職業病是肌肉骨骼問題,尤其台灣逐漸轉型以服務業為大宗,上班族經常長時間站立或者坐在電腦前,一不注意,職業病就可能會悄悄上身。



  根據勞保局97年度的職業病給付排行榜,在前10名中,以手臂肩頸疼痛申請職業病的勞工,佔給付最大宗,其次依序是職業性下背痛,也與肌肉骨骼有關。排名第3的是礦工塵肺及併發症,腦心血管疾病排行第4,排名第5的則是其他可歸因職業之病。



  勞委會勞動醫學組組長徐暉指出,隨著台灣產業轉型,傳統產業比較常見的職業病,包括礦工塵肺及併發症,石綿肺症及併發症,職業性氣喘過敏性肺炎,異常氣壓等職業病逐年遞減,反之,隨著服務業的興起,手臂肩頸疼痛,職業性下背痛,以及腦心血管疾病職業病患卻逐年提高,成為新興職業病的代表。



  她指出,要避免職業病上身,應在還沒有發生時就要預防。以肌肉骨骼職業病為例,一旦發生,復健就需要很長時間,而且當勞工覺得病似乎已經好了的時候,卻又可能復發,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嚴重。



  職業病的預防之道,可區分兩部分,一部分可藉由人因工程改善。例如,設計適合勞工工作的工具或工作台,而非人去遷就工具。



  以最常見的打電腦為例,許多公司將電腦放在辦公桌上,變成手肘、手腕在打電腦時是抬起來的,對電腦族而言,並非最好的姿勢,因為姿勢太高了。



  徐暉建議,上班族除了應該瞭解操作電腦的正確姿勢外,許多人都因電腦在辦公桌上的關係遷就電腦位置,要不然就是桌面太小,電腦螢幕歪一邊,長期下來都可能引發職業病。此外,一般工廠最常見問題就是工作台為單一固定高度,未必每人都適合,久而久之,就可能因為彎腰而產生下背痛,或者因為工作時肩膀必須聳起來,造成上背痛。



  除了人因工程環境的配合外,提升工作體能亦是預防肌肉骨骼受傷非常重要的預防工作,因為再正確的姿勢,工作久了,長期維持姿勢不變,肌肉一定會疲勞,如果當時沒有舒緩,就可能持續累積,久了就形成慢性發炎。



  徐暉表示,許多人聽到要運動,都很頭痛,儘管瞭解運動可以避免很多疾病,但工作一整日下來非常疲倦,哪裡還有體力運動呢?但她表示,預防職業病的運動,其實未必非要流許多汗。



  以打電腦而言,需要用到腹肌及背部肌肉,當使用電腦1個小時後,就應該離開電腦桌,做些伸展,將比較緊的肌肉骨骼做些伸展。因為許多上班族沒有養成運動習慣,因此勞委會目前也大力推動職業病預防運動也是伸展操,將肌肉堆積的乳酸早點排除,第兩天就不會肌肉酸痛。

二十一世紀的維他命:植物營養素


 植物營養素 (Phytonutrient)被喻為二十一世紀的維他命,從天然植物中萃取提煉出的植物營養素,更易被人體吸收。



  安麗紐崔萊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暨全球總裁山姆.仁伯博士(Dr Sam Rehnborg)表示,維生素、礦物質是身體必要的營養成分,卻不是唯一;只有再加上攝取多樣的植物營養素,才能真正符合人體活動需求。



  科學家發現的蔬果內植物營養素超過兩萬五千多種,經動物實驗及人體實驗確認,目前能夠被辨識出來、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成分只有二百四十幾種。



  植物營養素是指植物的二級代謝物,是保護植物生命的重要防衛系統。植物在遇到危險時,無法像動物自由移動隨時閃躲,因此分泌各種植物化學因子做為防衛作用。多食用各類蔬果,可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禦病毒入侵。



  植物營養素不只具有抗氧化能力,還可調整身體狀況,讓身體不致因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而生病。紫錐花萃取出的植物營養素就具有預防發炎、增強免疫力,及抵抗病菌入侵等作用。

20種錯誤生活習慣 你有幾種?

一項由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發布的調查顯示,有20種錯誤的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甚鉅,其中有不少是國人習以為常的日常行為,經年累月下來,健康也一點一滴流失。



  這20種錯誤的生活習慣包括:喜歡吃燙食、飯前吃過多糖(5g約一顆巧克力)、不吃早餐、咖啡或茶過量(每天咖啡因攝取超過300毫克)、水分攝取不足(低於1500c.c.)、抽菸、喝酒過量、嚼檳榔、連續使用電腦三小時以上、每日睡眠不足四小時、每日睡眠超過九小時、剛睡醒,立即下床、未經醫師處方而服用中西成藥、便秘時過於用力排便、如廁閱讀書報、缺乏運動、憋尿、翹二郎腿、彎腰搬重物、穿高跟鞋久站。



  美兆診所桃園健管中心院長張盈寬表示,便秘時過於用力排便,血壓易升高,恐引發腦溢血,建議國人養成每天定時如廁習慣,早上一杯水,可刺激腸胃蠕動,多喝水,多吃蔬果及高纖食品,培養運動習慣,並補充纖維素及益菌。



  很多人習慣如廁時閱讀書報,醫師指出,如廁時間過久,易導致直腸靜脈曲張瘀血,而引發 ,建議養成固定排便時間,保持排便通暢,最好不要帶書報進廁所閱讀,同時補充纖維素及益菌,增加排便順暢性。



  翹二郎腿也是常見的錯誤習慣,容易造成腿部血流不順,造成靜脈血栓;另外也易造成脊椎側彎或椎間盤突出等現象。此外,彎腰搬重物也要避免,否則容易造成肌肉拉傷、腰部椎間盤突出。至於愛美女性如果穿高跟鞋久站,容易造成雞眼、拇指外翻並造成脊椎負擔。



  剛睡醒,立即下床也要避免,因為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患者、神經系統協調較差的銀髮族「姿勢性低血壓」;亦即突然變動姿勢後引發低血壓而造成眩暈,以致容易跌倒,建議睡醒先活動四肢再慢慢坐起,勿立即下床,平日可補充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鈣。

4成4國人沒有運動習慣 小心慢性疾病上身!


 你今天運動了沒?據統計,4成4國人沒有運動習慣,有如不動的麵龜族,都市地區民眾的運動習慣還高一點,差不多有6成,但到了農業縣市,幾乎有一半民眾不運動,以為勞動工作,就是運動。



  第8屆世界運動會從今天(7月16日)起,在高雄展開維期11天的世界瘋運動競賽,共有105個參與國,數千名運動選手齊聚一堂,參加35項比賽,充份展現運動之美。



  為了提高民眾對運動的興趣,國民健康局公布了97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報告,總共電訪了1萬6901名18歲以上民眾,探詢國人的運動習慣及時間。



  結果顯示,我國運動盛行率已由96年的51.5%(男52.9%;女50.2%)上升至97年的55.8%(男57.2%;女54.5%),增幅達4.3%。但仍有4成4國人,沒有從事運動習慣。



  電話調查發現,55.8%受訪者回答過去兩周有做運動;每周平均運動3.6天;每天平均運動68分鐘。其中又以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高雄市等居民的運動習慣較好



進一步分析發現,18歲到44歲年齡層的人運動習慣最好,56%有運動習慣,項目包括散步、健走、騎單車、慢跑、爬山以及做體操等。其中以散步與騎單車的比率最高,國健局估計,國內有騎單車習慣者人數可能超過百萬。



  國健局社區健康組科長蔡春瑜建議,騎乘單車時,要戴安全帽,以降低頭部意外撞擊時的傷害。調整坐墊位置,雙腳自然垂下時,膝蓋前方垂直線經過踏板中心點,避免肌肉拉傷。



  另外,遵守行車號誌,自行車行駛路權為二段式左右轉,在慢車道宜靠路邊騎,注意後方來車,並隨時留心路況。禁止雙載、禁止單手或放手騎車。全車都應配有安全設備。

1杯手搖杯下肚 最多吃掉4碗飯

一杯蜂蜜柚子茶的糖分等於廿八顆方糖,一杯粉條奶茶的熱量相當於四碗白飯!董氏基金會首度抽驗市售手搖杯飲料,發現即使是調味果茶,業者添加的也常不是天然果汁,而是混合糖漿、香料、色素的濃糖果露。這些飲料糖多、熱量多,相關問題也多。



  董氏營養組長許惠玉說,國人飲料消費量驚人,每年估計逾千億元。但市售飲料含糖量及熱量普遍偏高,許多家長放任孩子把飲料當水喝,忽略了攝取過多糖份會產生上癮現象,增加新陳代謝症候群、胰臟癌的罹患率。結果是影響生長發育,導致小朋友體位兩極化。



七百西西含28顆方糖 熱量驚人



  董氏抽驗坊間十二家手搖飲料連鎖店四十杯品項發現,含糖量比例高達十到十八%,相當廿五顆方糖。但董氏推估,最高可直逼廿%大關。換算一杯七百CC的飲料,就含一四○公克糖,相當廿八顆方糖,一杯下肚就超出衛生署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上限四十五克的兩倍。



  「甜死人不償命」,市售手搖杯的熱量也有夠「肥」!繼珍珠、波霸奶茶後,各連鎖店相繼推出粉條奶茶,一杯熱量高達一一三五.四大卡,相當四碗白飯!名稱聽起來很「清新」的鮮百香果QQ綠茶熱量也超過八百大卡,常喝會讓身體很「沈重」。



甜死人不償命 粉條奶茶逾千卡



  許惠玉說,整體來說,原本偏酸的飲料,如柚子茶、水果茶、果汁等及稀釋發酵乳等,業者為了增加口感,會添加愈多的糖,甚至大量的香料、色素等。此外,只要是「加料」飲料,包括粉圓、仙草、布丁、粉條等,熱量也偏高。



  她提醒,如果非喝市售飲料不可,無糖茶飲是最佳選擇;含糖茶飲中,紅茶含糖量普遍又比綠茶高。奶茶中的「奶」應以鮮奶取代奶精,飲料中的粉圓、粉條應視為主食的一部分,吃了這些加料飲料,就應減少米麵飯等主食的攝取。

多吃麵飯 少吃乳肉 給你好心情


澳洲研究人員指出,高碳水化合物與低脂的飲食法,比多吃肉類及乳製品的低醣高脂飲食法(類似「阿金飲食法」),更能讓人心情愉快。


  這項研究是以澳洲一○六名廿四至六十四歲的體重過重者或肥胖人士為對象。研究員將他們分成兩組,採取不同的飲食方式,歷時一年。


  兩組飲食方式不同,但攝取的熱量相同。一組採用高碳水化合物且低脂的飲食法,食物包括:麵包、義大利麵和米飯,這組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是高脂低醣飲食組的十倍,脂肪則是另一組的一半。


  研究人員發現,一年後,高醣低脂飲食者,比起那些多吃肉類及乳製品者,較少出現生氣、具敵意、沮喪和煩惱等負面情緒。而兩組的減重效果並無顯著差異,平均每人減重十三.七公斤。


  研究人員說,實驗進行八周,兩組的憤怒、沮喪和煩惱都減少。但是一年後,低脂飲食組繼續保有改善後的情緒,而高脂飲食者卻回復到原本的情緒。

多吃蔬果魚類 少點憂鬱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吃太多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會讓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大增。反之,飲食中若富含蔬菜、水果及魚類,得憂鬱症風險會減低。


  該研究是根據三千五百位中年公務員的飲食數據、及五年後罹患憂鬱症的情況比對分析,結果刊載於《英國精神醫學期刊》,這是首度就英式飲食與憂鬱症關連進行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將公務員分兩組,一組主要食用蔬果及魚類的「全食組」(whole food);另一組是食用甜點、油炸食物、加工肉品、精製穀物及全脂奶製品的「加工食品組」。


  經參考受測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運動習慣、是否抽菸及罹患慢性病等因素後。研究者發現,吃不同類型食物與未來罹患憂鬱症有極大差異。


  以蔬果及魚類為主的「全食」者,罹患憂鬱症風險比僅吃一點點蔬果魚類的人少二六%。飲食中有許多加工食品的人,罹患憂鬱症風險比僅吃一點加工食品的人高五八%。


  有關為何某些食物可防止或導致憂鬱症,原因仍不明朗,但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其和會導致憂鬱症的發炎症狀或心臟病有關。


  英國「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麥卡羅說:「本研究在在顯示飲食與精神健康有重要關連。現代人飲食已愈不健康,現在英國人的飲食既不營養也不新鮮,把許多飽合脂肪酸與糖吃進肚子」。



  他說,特別是那些不方便採買新鮮食物,或住家周邊有許多速食店或外帶餐廳的人,其飲食習慣更讓人擔心。

多吃高纖蔬果 遠離高血脂


如何避免血液裡的三酸甘油脂或膽固醇值偏高?署立基隆醫院家醫科主任賴俊隆表示,良好的飲食控制、避免酗酒,有助改善病況。營養師李宜芳建議,少吃油膩、油炸食物,多食用高纖蔬果。


  賴俊隆表示,三酸甘油脂過高或膽固醇過高,均稱高血脂症,恐對健康產生急性危害,併發胰臟發炎,患者出現肚子痛或消化不良症狀,若未藥物治療,嚴重可能致命。


  三酸甘油脂若超過一五○mg/dl,將對健康產生慢性危害。血管機出現粥狀動脈硬化現象,嚴重時恐併發心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與心肌梗塞。三酸甘油脂為何偏高?醫師解釋,主要為飲食不均衡所致。另外,家族遺傳、長期酗酒,均會導致三酸甘油脂偏高。糖尿病患在初期,血液的三酸甘油脂也會偏高。


  如何遠離高血脂疾病?醫師建議,良好飲食控制,避免酗酒、海鮮食用過量、保持運動習慣,有助改善病況。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師李宜芳建議,少吃油脂與油炸食物、多吃高纖蔬果。減少食用糕點、含糖飲料或糖果等含精緻糖類食物。此外,每天不可飲用超過二瓶三百五十西西的易開罐啤酒。紅酒每天以飲用三百西西為限、烈酒以一百西西為限。

地中海飲食 公認最護腦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佳護腦食物包括菠菜、韭菜、南瓜、蔥、花椰菜、彩椒、豌豆、番茄、胡蘿蔔、芹菜以及蒜苗等蔬菜。


  另外,有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松子、杏仁以及大豆等穀類食物以及糙米飯。


  「地中海飲食」也是目前公認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方式,原則包括多攝取蔬菜、水果、未精製穀類,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拌沙拉,主要動物蛋白質來源以魚類、海鮮等為主,僅少量攝取紅肉、家禽肉類。

地中海式飲食 憂鬱症風險低


 西班牙科學家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經常吃富含蔬果、核仁、全穀物、魚類等「地中海式飲食」(Mediterranean-style diet)者,罹患憂鬱症風險的機率,比起飲食中缺乏地中海式飲食成分的人減少三○%,但是其中的作用機轉尚不得而知。


  該研究是由西班牙科學家桑契斯.維拉加斯(Almudena Sanchez-Villegas)領導的納瓦洛大學及西屬加納利群島拉斯帕馬斯大學團隊所做,樣本達一萬一千名西班牙人。受訪者在特定期間將每日所吃的食物填具在食物頻率問卷,再由科學家分析,研究結果刊於《一般精神醫學期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萬餘人受測發現 罹患機率少三成


  研究團隊根據九項指標評斷受訪者的飲食習慣與地中海式飲食間關係的密切程度,九項要素包括單元不飽合脂肪酸攝取率較飽合脂肪酸為高、適量飲酒並適量攝取乳製品、少吃肉,並多吃豆類、水果、堅果、穀類、蔬菜及魚類。


  雖然知道地中海式飲食可減少罹患憂鬱症風險,但其中的作用機轉尚不得而知。


改善血管功能 亦降低血糖致癌率


  不過研究團隊指出,地中海式飲食的成分可改善血管功能,抑制發炎及修補因氧有關的受損細胞,而解決這些問題可減少致生憂鬱症的機率。


  這項研究也再次證明地中海式飲食實在好處多多,包括可降低罹患糖尿病、氣喘及癌症風險。

棗子的健康養生密碼


*棗子話從頭:

想想看,這綠綠的棗子連李時珍在1552年寫的的《本草綱目》書中都沒有記載﹙他書裡記載的大棗其實是紅棗那種﹚,所以說這綠棗子好像歷史不長,它究竟是打哪來的呢?……各位,最開始它是打印度來的,白色果肉的這種青色棗子其實是印度棗,然後在中國歷史上成名的很晚…﹙聽說是宋朝開始有人種,到了明朝知名度因為「進貢」而大增,產地在山東;東陽巍山茶場村的青棗就被列為貢品。﹚因此之故,中國人認識它不過區區半世紀吧!



*棗子好處多:

1.口感好︰

棗子甜蜜蜜脆滋滋的,天氣越冷脆度越好,翡翠綠的色澤向來有綠寶石印度棗的外號,加上它的果實皮薄肉脆、清香多汁,咬下一口滿嘴棗子香氣,再咬一咬又有清甜的糖汁跟綿密細緻的果肉交錯化開,尤其在寒冬吃完火鍋後,細細的品嚐一顆甘甜的棗子更是清爽口氣的妙招,真的好吃又好用!

2.營養好︰

當然棗子不只有味道甘美,它含有水份、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鎂、粗纖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像是每100公克棗子有28~70 mg維生素C,可生津、促進血液循環、抗氧化、以及養顏美容等。以及豐富的鉀離子;棗子每100公克就含有192 mg的鉀,鉀可用來降低膽固醇和高血壓的發生率,並可強化肌力與肌耐力。這跟其它水果比較起來顯得這兩者含量很高,滿難得的。此外,它每100公克粗蛋白就佔有1.5克,所以說它還是水果中的蛋白質含量優異者﹙這一點跟黃西瓜、桃子、哈密瓜一樣﹚。

3.功效好︰

大家都知道棗子可以治便秘!食用時就這樣直接吃,不用削皮很方便,因此大家都常常順手拿來助消化,可是它裡面含有「山梨糖醇」這種甜甜的東西﹙有關山梨糖醇在人體中的機轉,咱們下面再好好闡述﹚,所以要注意在空腹時不可過食喔,您要是老吃棗子不吃飯,這樣吃多了就會拉肚子,還有吃時必須細嚼慢吞!

4.利用好︰

棗子在每年十一月至隔年三月是盛產期,剛好位於中國人的新舊曆年間,所以人們自古以來,都在這段農務閒置的時段,將比較酸的或是熟黃的,還是一次太大量收成的棗子以做成蜜餞的方式保存。這樣經過勤勞的農人加工後的棗乾、棗泥一點也不浪費,還含有豐富鐵質與纖維質,讓容易貧血的婦女可以吃這種零嘴補一補,真是有夠聰明喔!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木耳、百合滋潤:助癌患改善發熱、乾燥不適



更新日期:2010/04/21 00:07

白木耳、百合相當適合癌症患者食用。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楊玲玲指出,木耳、百合都有滋潤作用,可輔助改善癌症患者發熱、乾燥等不舒服的症狀。部分中藥材也能提升癌症病患下滑的血球數量及造血機能。

楊玲玲表示,研究顯示中藥雞血藤與黃耆等搭配,補血補氣,有助改善癌症患者血球數量減少的問題。木耳無論煮成膠狀飲用,或搭配其他藥材、食材,均有保健的效果。中醫師盧菊昭提到,尤其白木耳則常用於咳嗽或喉嚨乾癢的民眾如銀耳羹、白木耳百合粥,瘦肉木耳湯均有保養的效果。

例如以川貝、白芨、白木耳、北沙參、天冬等組成的白木耳湯適合久咳少痰、口燥咽乾,手心足心常發熱的民眾,中醫稱此症為肺陰虛,這道藥膳養陰清熱,益氣生津。

以白木耳、百合、白米組成的白木耳百合粥,也很適合老人肺燥乾咳,有助潤肺止咳,可改善熱病後期餘熱未清,精神恍惚、坐臥不安、心煩心悸的現象。

不過常腹瀉的人,中醫師認為,食用木耳要稍微控制使用量。

醫師指出,木耳與瘦肉合煮成湯則同時滋補肺腎,改善消化,又能養血,改善氣血不足的問題。可準備適量的海參、黑木耳、白木耳、大棗、瘦肉煮熟,可不加調味或加少許的鹽。

菱角的健康養生密碼



*菱角為何物:

菱角的名字很多,從古自今有一大堆別名,﹙這不難懂啦,因為通常對人類來說,愈喜愛跟愈重要的東西就會有愈多的名字,此為通例。﹚例如古人叫它「芰」﹙ㄐ|ˋ﹚、角菱、菱芰,因為它屬芰科﹙菱科﹚。中醫典籍裡都稱其為「芰實」,各地又稱菱實、紅菱、水菱、菱果,最有意思的是它嚐起來與栗子滋味類似,所以中西方都曾稱它做「水栗子」或「水栗」﹙英語:Water Chestnut﹚。

總之呢,因它外形有「角」非常特別,大家還是叫它「菱角」的多;此物原生於歐洲與亞洲,生長於池塘、河沼中,只要是溫帶氣候的濕泥地,像是池塘、沼澤,它都長的很快喔!菱角從種下幼苗到開花結果,只需要90到120天,採收期間每隔十到十五天就可採收一次,還可以連續採收七、八次,採收期間也長達三、四個月,非常會「生」呢!



*紅菱營養好︰

您知道菱角一向可糧可果,是秋天的健康美食,那它到底何方神聖,竟然還能抗癌呢?……翻開它的營養成分,有豐富的澱粉﹙含量約45%﹚、葡萄糖、蛋白質﹙5.9%﹚,有鈣、鐵、磷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 B2 與 C,並含有尼克酸、核黃素、麥角甾四烯、β - 谷甾醇、及多種氨基酸。最重要的是它有抗腹水肝癌的有效成分!如何?抗腹水肝癌喔,這種病可棘手的呢!所以說,這普通的水裡面生長出來的小東西確實很不簡單!

尤其古人有云:「平常服之,能輕身耐老」,所以說,您關心老化問題嗎?您關心身體健康與食補、食療問題嗎?那肯定要看好下列介紹…



*菱角好處多多︰
先前我們向大家介紹菱角含有豐富的營養,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及維生素,而且一再的強調它用處很多,以下就要列舉出來,讓大家一次看個明白,您就明白它到底有多好囉︰

1. 耐饑餓且輕身

吃菱角不會餓耶!在過往先民食物取得不易,而水塘中的菱角好生好養、營養豐富之下,可以用來替代穀類食物,讓人感恩不已。尤其它很耐饑,它每100g菱肉中,就含有蛋白質5g,脂肪0.7g,糖類24~46g,多食的話反而會令人腹脹,食用上不用太多。此外,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說:「菱角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意思是吃菱角對五臟也有溫和的滋補效果,讓身體健康又輕鬆,不太會顯老!

2. 補中氣厚腸胃

吃菱角在充饑之餘,現代人標榜的是它的養生效果,尤其它含有尼克酸﹙即维生素B5,又叫作維生素PP,也稱煙酸,缺乏PP可患癩皮病﹚、核黃素﹙維生素B2﹚、鈣、磷、鉀、鐵等營養物質,尤其重要的是菱角有益腸胃,也是一種健脾益氣的食材,可預防及治療慢性腹瀉、胃潰瘍,適合體質虛弱的老人與成長中的孩子,是一味可以治療痢疾的溫和食物喔!

3. 清暑熱解酒毒

就像清朝《隨息居飲食譜》 的記載:「生食菱角可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安中、補臟及解毒」;不過生食頗為寒涼,容易損傷陽氣,建議還是以熟食為主吧。中醫上向來認為,熟菱角性味甘平,容易消化吸收,入胃及大腸經,以幫助消毒解熱甚至除煩,古書《本草備要》也提到菱角它:「瀉解暑、止渴。也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

4. 消炎、促進創口癒合、緩解腰腿筋骨酸痛

一般菱角都是剝殼出售的,大家都會買來煮湯或做料理。然而菱角殼和菱葉也是中醫認為可食用的藥材之一。聽說把剝下來的菱角殼將它加熱至焦再磨成粉(可商請中藥舖代製),所含的天然單寧酸成分就能收斂傷口,尤其外敷於痔瘡出血及病毒性疣的患部,是有療效的喔!

至於用菱角燉瘦肉,一般是建議與牛肉同燉,以解除神經痛、頭痛、關節痛、腰腿痛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因為古老的食忌有說菱角跟豬肉一起吃,比較容易肚痛跟傷肝,不過這在現代醫學跟營養學中倒是比較沒有聽說啦!﹚

5. 其他效用

啊,菱角的其他效用也很多耶!還有利尿跟通乳﹙治療乳汁少﹚,以及控制熱量攝取的作用,您看每一百公克菱角熱量約一百四十大卡,便含有膳食纖維三公克,營養又多,確實是可以作為理想的減肥輔助食品喔!



*菱角證實能抗癌:

菱角還有一項最好的功效,就是能抗艾氏腹水癌,菱角還滿了不起的,菱肉中含有少量抗腹水肝癌AH-13的成分,因此在臨床上發現菱角的醇浸水液有抗癌功用,聽說日本有種代號「WTTC」的漢方製劑﹙中藥﹚,其中的「W」是紫藤瘤、「C」是薏仁、其中一個「T」代表的即為菱角。此方主要是做為胃癌的輔助治療,對肝癌末期病患的腹水、食道癌、乳腺癌、子宮癌,宮頸癌等也有助益;民間從前就有以菱角1~2兩、薏苡仁1 兩的比例來煎湯服用以治療癌症的偏方,其原理也是這樣。

說到此,日本東京醫科大學也針對此做過研究,他們證實以熱水浸泡菱角 ( 尤其是一種四角菱 ) 之後的溶液,對小鼠長惡性肉瘤抑制率高達 60 %,所以秋季養生啊!抗癌啊!菱角真的高貴不貴,煮好的時候又總是飄散著熱騰騰的清香,您可千萬下次要記得買,不要忘了它!

清熱去脂餐

白蘿蔔青棗飯﹙清熱去脂餐一人份﹚

*材料:

棗子一至二顆,去皮白蘿蔔150克,芥蘭菜適量,白米、糙米各50克,醬油、香油、糖、鹽少許。

*做法︰

1. 將白蘿蔔磨成泥﹙生蘿蔔泥食用時有天然辣味,口味需注意﹚,加入少許糖、調味醬油拌勻。

2. 芥蘭菜入沸水鍋中燙熟,撈出切碎拌上鹽跟香油。

3. 將白米和糙米混合蒸熟。(可用電鍋煮飯,一次添出一碗即可。)

4. 食用方式各異,可以用白飯配菜的方式分開食用,也可以將生蘿蔔泥、芥蘭菜末混合於飯中拌勻食用。

5. 吃的時候再配上1個青棗,以增加營養、解渴生津。

*小叮嚀︰

這是一個典型的食療餐飲,也是全素料理;它可以幫助清血熱、減脂、消腫、祛痰、降血壓,並且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白蘿蔔要是在秋冬天的話,您可以挑外皮有裂一些的,因為這樣的蘿蔔水份多,但不要挑體型很大的那種,因為相對來講大蘿蔔的纖維會比較粗。

東方消暑聖品-苦瓜



*苦瓜抗愛滋:
你喜歡吃苦瓜嗎?待您看過下文後,應該就會想說︰「Yes,I do.」 啦!畢竟苦瓜讓人猶疑的原因,絕大部分來自它的外在跟它的苦,不經說明,是很難對 “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的苦瓜“一見鍾情”。就算中醫說它清熱消暑、補腎健脾、滋肝明目、養血益氣…等等好話,還具有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功效,可是擁護它跟鄙棄它的二方族群,仍舊涇渭分明。

其實苦瓜有的是“後勁”,在人們的一生中,多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喜愛上苦瓜真滋味的人;所以我認為,就憑苦瓜是食療界的“武林高手”,並擁有“路遙知馬力”的內在,要拉長戰線馴化挑剔者的味蕾,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尤其苦瓜能抗癌、降血壓血糖,甚至能向最高難度挑戰——防治「愛滋病」!

說起來奇妙,美國醫藥研究者發現苦瓜能夠對治惡性腫瘤之後,對它作用於人體免疫力的功效產生了興趣;他們於是以苦瓜提取液對30例愛滋病患者進行實驗性的療程,結論令人驚喜︰在治療中發現,苦瓜提取液使得大多數的愛滋病患,明顯提升了他們體內的T淋巴細胞,從而抑制了愛滋病毒。﹙在人體周邊血液的淋巴細胞中,70-80%為T細胞,愛滋病毒所侵犯的就是T細胞! T淋巴細胞一旦減少,直接影響到其他淋巴細胞的功能,將削弱體內抗體的製造。﹚接著日本醫學研究更證實,苦瓜中萃取出來的苦瓜蛋白,對於進入人體內的愛滋病毒,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全身都是寶:
科技發達後,近年來對苦瓜的研究越見深入,結果發現苦瓜有太多珍貴的藥用價值,就像先前我們說過的降血糖、抗愛滋、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此一神秘的面紗揭開後,過去討厭苦瓜的人也不得不佩服它的好,而苦瓜雖好,卻不是只有好在它那顆瓜上,您相信嗎,它可全身都是寶啊!

《本草綱目》說它:「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這些作用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它的莖、葉、果實、種子。使得苦瓜這味佳蔬,同時也是一味良藥﹙尤其是治療痢疾的特效藥﹚。以下依植株部位分別介紹︰

1. 苦瓜子:
性質苦、甘,能夠益氣壯陽,解毒。可以說是天然的「威而鋼」,中國把它當做強精劑來使用。民間有治療「陽痿」或男性勃起不全症狀的驗方,就是利用苦瓜的種子炒熟研末, 1日3次,每次15克加上黃酒送服,以10天為一療程,順序調養。

2. 苦瓜根:
性質苦,寒,能夠清熱解毒。苦瓜根的應用度很廣,可用於緩解痢疾、便血、 疔瘡、腫毒、牙痛、小兒嘔吐。可以內服:單純煎湯30~60g(用新鮮苦瓜根),或是依對治症狀添加甜味﹙冰糖或蜂蜜﹚,也可以外用:適量煎水後洗滌患處。

3. 苦瓜藤:
作用性質與苦瓜根很相似,都適用於治療痢疾﹙紅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腹瀉、瘡毒、牙痛。 可內服:單純煎湯3~12g。或外用:煎水洗滌或搗爛外敷。 也有直接洗淨陰乾,用慢火焙乾研末,給腹瀉小兒當藥粉服用的。﹙每服1~3克。 ﹚

4. 苦瓜葉:
葉子形似五爪,心稍透亮,脈絡絲絲浮起。性質苦,寒,能夠清熱解毒,印度和東南亞人常食用嫩梢和苦瓜葉當作菜餚。如患濕疹或疔瘡、腫毒,即以苦瓜葉搗爛敷在患處,另可治痢疾,作法是用苦瓜藤、葉都一起曬乾研末,成人每次服10克,日服2次。

5. 苦瓜花:
黃色的苦瓜花很漂亮,就像是脈絡特出的絲瓜花,但其實它也是用來清熱解毒的。印尼和菲律賓人會取花食用。您可以將花曬乾研末成藥粉,一天2次以溫開水送服,治療胃氣痛﹙每服1~2克﹚。其它做法多是以鮮花12朵,搗爛取汁,和著適量蜂蜜,開水沖服,以治療急性痢疾。



*其他︰

比較有趣的是,如果家中有人感冒,當天最好煮些苦瓜,整顆煮好後把內部苦瓜瓤的部份刮下給患者熟食,這樣可以增加抵抗力,促進恢復唷!如此作法,簡單有效,垂手可得,下次有需要時不妨試試。

大白菜怎麼吃最營養



多少年來,大白菜一直是我國北方百姓冬季生活中的主要蔬菜,被人們稱為“當家菜”。如今,一到冬季就全民動手大量儲存大白菜的景象,已被商場內琳琅滿目的應時鮮菜所取代。不過,在雞、魚、肉、蛋的膳食中,科學搭配,經常食用大白菜,也會使人頓感清香爽口,利胃保腸,對促進人體健康極為有利。


  大白菜營養豐富,除了含有維生素C、鈣、磷、鐵以外,還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糖和維生素B2。經常食用大白菜,對預防老年性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大有好處。大白菜中的維生素C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但是,營養學家們指出,冬季食用大白菜,讓人體充分吸收利用這些營養素,烹飪大白菜的方法最為關鍵。

  第一,先洗後切。一般蔬菜在烹飪之前都是先洗後切,以保證營養成分不被丟失,烹飪大白菜時也是這樣。由於大白菜裏的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都易溶于水,若切後再洗的話,這些營養成分就容易損失。

  第二,烹調加醋。在烹飪大白菜時,適當放點醋,無論從味道,還是從保護營養成分來講,都是必要的。醋可以使大白菜中的鈣、磷、鐵元素分解出來,從而有利於人體吸收。醋還可使大白菜中的蛋白質凝固,不致外溢而損失。

  第三,用開水焯。平時人們做大白菜,有時用熱水燙,有時不燙。研究者發現,烹飪大白菜時,用開水焯一下,對保護其中的維生素C很有好處。如果是用熱水燙,最好是用開水。因為,大白菜通過加熱,可產生一種氧化酶,它對維生素C有很強的破壞作用。這種氧化酶在溫度65℃時活動力最強,而在85℃時就被破壞了。所以,用熱水燙大白菜,一定要用沸水,不能用溫水,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大白菜中的維生素C不被破壞。大白菜中的維生素C是相對穩定的,但是,熬白菜也不要時間過長,醋可以晚些放。

健康養生-醋(2)



醋運用在調味料時常用的方法

1.沾醬:水餃、燒賣、小籠包、鍋貼...這些中式麵食通常都會沾醬油、黑醋和香油吃。在小吃攤上常會切一些脆腸、肝連、豬心或白切肉,沾料中平常以醬油膏為主,如果加一點黑醋進去,風味又會不同。
 
2.淋汁:麵線、魷魚羹、肉羹、花枝羹或是更高級的魚翅羹,滴一些醋進去可以讓整碗羹湯更爽口。

3.糖醋汁:糖醋口味的醬汁裡,以醋和糖1:1的比例來調製,就可以做出酸甜度剛好的糖醋汁了,這個糖醋汁也可以當涼拌菜的調味,像廣式口味的涼拌小黃瓜就是用這個比例來醃漬的。想要做茄汁糖醋醬時,糖、醋、蕃茄醬的比例仍是1:1:1來調配。糖醋汁或茄汁中還要再加入少許鹽,味道更圓融香濃。

不論是東方人或西方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從果實中萃取出酸味加在烹煮的菜中,菜裡面加入醋來調味,可以改變食物的風味、色澤,也可以讓菜更容易被人接受。




加了醋的菜有下列特色


1.去腥味:新鮮的魚類或海鮮烹煮時是有香味的,如儲存時間超過鮮度,但是又還沒達到腐壞的程度,只要將煎過或炸過的魚或海鮮,加調味料烹煮時,放進醋就會消除腥臭味。所以在餐廳點魚時,最好請商家以清蒸或煮湯的方式來烹煮魚,這樣子就一定會吃到新鮮的魚。

2.增加食慾:天氣熱時吃飯沒味口,加了醋的涼拌菜或沙拉吃起來清脆爽口,自然而然味口就開了。

3.軟化骨質:蔥燒鯽魚或燻魚,就是利用這個特點,炸過的魚香酥就很好吃了,但是加了醋再去燉煮,讓魚骨頭軟化到不會卡在喉嚨裏,可以安心的嚼下去。

4.釋出鈣質:豬骨或海帶裡都含有許多的鈣質,在燉煮高湯的時候,滴下幾滴醋可以讓鈣質釋出更多。

5.提高食材的利用價值:煮石花凍時滴進一點醋可以讓膠質釋出更多。






醋運用在調味料時常用的方法

1.沾醬:水餃、燒賣、小籠包、鍋貼...這些中式麵食通常都會沾醬油、黑醋和香油吃。在小吃攤上常會切一些脆腸、肝連、豬心或白切肉,沾料中平常以醬油膏為主,如果加一點黑醋進去,風味又會不同。
 
2.淋汁:麵線、魷魚羹、肉羹、花枝羹或是更高級的魚翅羹,滴一些醋進去可以讓整碗羹湯更爽口。

3.糖醋汁:糖醋口味的醬汁裡,以醋和糖1:1的比例來調製,就可以做出酸甜度剛好的糖醋汁了,這個糖醋汁也可以當涼拌菜的調味,像廣式口味的涼拌小黃瓜就是用這個比例來醃漬的。想要做茄汁糖醋醬時,糖、醋、蕃茄醬的比例仍是1:1:1來調配。糖醋汁或茄汁中還要再加入少許鹽,味道更圓融香濃。

不論是東方人或西方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從果實中萃取出酸味加在烹煮的菜中,菜裡面加入醋來調味,可以改變食物的風味、色澤,也可以讓菜更容易被人接受。




加了醋的菜有下列特色


1.去腥味:新鮮的魚類或海鮮烹煮時是有香味的,如儲存時間超過鮮度,但是又還沒達到腐壞的程度,只要將煎過或炸過的魚或海鮮,加調味料烹煮時,放進醋就會消除腥臭味。所以在餐廳點魚時,最好請商家以清蒸或煮湯的方式來烹煮魚,這樣子就一定會吃到新鮮的魚。

2.增加食慾:天氣熱時吃飯沒味口,加了醋的涼拌菜或沙拉吃起來清脆爽口,自然而然味口就開了。

3.軟化骨質:蔥燒鯽魚或燻魚,就是利用這個特點,炸過的魚香酥就很好吃了,但是加了醋再去燉煮,讓魚骨頭軟化到不會卡在喉嚨裏,可以安心的嚼下去。

4.釋出鈣質:豬骨或海帶裡都含有許多的鈣質,在燉煮高湯的時候,滴下幾滴醋可以讓鈣質釋出更多。

5.提高食材的利用價值:煮石花凍時滴進一點醋可以讓膠質釋出更多。

健康養生-醋(1)




男女之間或夫妻之間的醋罈子打翻了,可是麻煩一大堆,不過多喝醋確實是對身體很好的。
天然釀的醋是有酸味、香味的食物,對大腦的中樞神經有刺激作用,能促進唾液的分泌,增進食慾,幫助胃腸的蠕動,使消化吸收的功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醋它含有豐富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是人體細胞新陳代謝中重要的元素,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及多種的礦物質。



好處多多

一般人正常的狀況,血液應呈弱鹼性,而飲食中吃了太鹹或太油膩的食物或是吃了很多的肉類食物,血液會偏酸性,這樣會引起尿酸、痛風、心臟病等慢性病的發生。
每天喝一些醋可以將偏酸的血液稍為中和,防止血液和體液呈酸化的現象。
喝了醋增加排尿量,就會促進體內鈉離子的排泄,降低高血壓或心臟病發生的機率。
 
當我們勞力工作或運動過後,會有肩膀酸痛或肌肉僵硬的現象,這是因為體內的乳酸堆積所致,如果沒有排出體外就會持續酸痛,喝一些醋可以讓將體內堆積的乳酸分解為碳水化合物和水,並且氧化,疲勞酸痛的症狀就會慢慢解除。
喝醋加上適量的柔軟運動,加速新陳代謝,把體內堆積的雜物排除後,自然就可以調整體質,讓身體更有活力、更健康,肌膚也會更漂亮。




醋是怎麼製成的?

醋有那麼多功效,到底醋是怎麼做成的呢?凡是含有澱粉(大麥、小麥、高梁、米,甘藷等)、糖份的食物(蘋果、葡萄、梅子、檸檬等)或 有酒精的原料都可以做為醋的原料,這些材料經過微生物的作用發酵過濾後,所得到的液體成品就是醋。
中國做醋的歷史也非常久了,都是屬於釀造醋。
古代製醋的技術都是靠經驗,放置在自然的環境中發酵釀造,偶有失敗的時候。
在今日科技時代有效的掌控下,能製造出比古代風味更好的釀造醋,是因為從原料的選購到製造過程中,對於溫度、溼度、通氣及菌種的培養上和機械化的工廠精密的配合,才能將醋液中的有機酸和氨基酸的含量提升到最高,甚至使醋的風味都比以前更芳香。



醋的種類


有三種:釀造醋、合成醋、加工醋。

1.釀造醋:就是剛才前面所講到的,以含有澱粉或酒精原料,經過微生物自然發酵釀造而成的,它的香味純正,除了含有醋酸外,還有琥珀酸、檸檬酸、酒石酸等天然的有機酸。

2.合成醋:完全不經過發酵的過程,以醋酸為主原料再加上2-3種的酸性原料混合,再加入有甜味的砂糖、果糖 或濃縮果汁、香料、色素等混合而成的醋,製作非常簡單,雖然有香料的香味,但是品質差吃多了反而對身體不好。

3.加工醋:以釀造醋和合成醋及其他材料混合而成,風味當然也不如釀造醋那麼好。



好醋壞醋見分曉

市面上那麼多品牌的醋,如何分辨釀造醋和加工醋呢?
在未開瓶之前先將瓶子搖晃,讓瓶子內的液體搖出泡沫來,靜置後泡沫不容易消失,慢慢的往瓶子上方跑的就是釀造醋,泡沫在瞬間消失的就是合成醋。
開瓶後,靠近瓶口聞一聞,有自然芳香又清爽的感覺那就是釀造醋,如果有一股嗆鼻的酸味,那就是加工醋,加工醋經常被用在酸菜炒大腸中,沒有那股酸味反而顯不出這道菜的。

中國製造醋的歷史也很久,大陸地區地廣,所以製造出來的醋也有好多種,南方的鎮江醋是以酒糟及稻穀為原料,北方的山西醋以高梁和小米加酒麴發酵。

年輕人坐姿不良芒刺在背非熟年病




年輕人注意了!坐站姿不良,小心中老年才容易出現的脊椎椎間盤、骨刺毛病找上身。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戴伯安指出,背部不舒服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莫過於脊椎骨刺所引起的,原好發於中老年族群,大多是因過去從事大量勞動的工作及身體逐漸老化所致;輕者只會感到肩頸、背痛,嚴重的衍生出神經壓迫,四肢無力,走路不穩、易跌倒。


  不過臨床發現,最近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坐站的姿勢不良,也因腰椎間盤凸出引起單側坐骨神經痛前來神經外科求診,會的痛到無法走路地步,甚至大小便會有困難。


  戴伯安表示,腰椎骨刺常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例如走沒多遠就走不動,需坐下來休息一陣子才能再走,工作上需要久站或久坐等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者,最易產生腰間骨刺,例如銷售員、老師、辦公室電腦族、工廠作業員等,都應該特別小心。


  戴伯安說,平時抬頭挺胸,勿翹腳或撐著頭做事,讓膝與肘關節自然保持九十度,少提重物,必要時應曲膝微蹲再將東西搬起、睡覺枕頭不要太高,皆可避免脊椎受力不均。


  戴伯安也提醒民眾,民眾有肩頸痠痛延伸至上肢、下背痛延伸至下肢者,最忌諱自行找人推拿或針灸,有傷到神經和使神經被感染的疑慮,請務必就醫,別讓小病變大病。

多喝咖啡、茶 第二型糖尿病少來



世界知名醫學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報導,每天喝三到四杯茶或咖啡,可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五分之一以上,尤其喝無咖啡因咖啡(decaffeinated coffee)效果更顯著,可降低得病風險三分之一。


  第二型糖尿病好發於四十歲以後,雖胰臟能分泌胰島素,但量不足,或者能分泌胰島素,卻無法發揮作用。患者通常透過均衡飲食、增加運動量、服藥及注射胰島素來治療。


  該份報告是整理、分析十八種有五十萬名民眾參與的個別研究所得之成果。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以上咖啡時,每多喝一杯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七%。


  領導該研究的澳洲雪梨大學教授赫胥黎(Rachel Huxley)說,由於本研究涵括無咖啡因咖啡的攝取,因此喝咖啡及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連不能單純歸功為咖啡因。他認為,反而是與茶或咖啡中其他成分如鎂(magnesium)或抗氧化劑屬性的木酚素(lignan)與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等有關。赫胥黎說,這些活性成分已證實存在於茶與咖啡內,因此為預防糖尿病開啟新的治療方法,「若臨床介入性試驗能證明其好處時,對數百萬已罹患糖尿病,或將來可能罹病的人有重要意義。」


  不過英國「糖尿病學會」(Diabetes UK)的金恩博士認為,是否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個人生活型態有關,許多案例可說明透過運動及低脂、低糖、低鹽及多蔬果的均衡飲食可以避免得病。」

多喝水 不憋尿 上班族遠離膀胱炎




談判可以戒急用忍,但尿尿可忍不得!泌尿科醫師表示,長期憋尿,容易導致膀胱炎,門診收治了不少20至30歲的年輕女性患者就是因憋尿憋出病來,少數情形嚴重者還可能長期洗腎!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謝政興表示,主管級上班族是憋尿高危險群,忙著開會,講電話、談生意,有時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就算有尿意,還是得忍住。

  一般來說,平均每公斤體重每小時約可代謝出0.5cc~1cc尿液。依此推算,體重70公斤,膀胱每小時約可累積35cc至100cc尿液,差不多兩、三個小時,就需排尿一次。如果一下喝了太多水、飲料或多汁的蔬果,排尿頻率就會更高。

  謝政興強調,憋尿容易產生尿路感染和血尿,門診中就有不少20、30歲上班族女性和白領中高主管階級,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喝水,怕水喝多了會礙事,也沒時間上洗手間,怕事情做不完。

  正常人一天應該要排6至8次尿,他們排尿頻率偏低,剛開始不覺得憋尿會帶來什麼影響,但是等到出現頻尿、急尿、下腹痛、小便痛或有灼熱感、血尿等症狀時,就已經得到了膀胱炎。

  謝政興指出,女性、更年期的婦女以及攝護腺肥大的男性以及尿路結石患者都屬於膀胱炎高危險群。不少女生覺得公共廁所太髒,上班時,忍著尿意,總等到回家才排尿,長期憋尿,就可能導致膀胱炎。

  至於攝護腺肥大患者,原先就有排尿上的困難,如果在睡前沒尿乾淨,或是晚上喝太多水,到了半夜,就會想上廁所,要是睡得太沈,懶得尿尿,便容易出現「尿滯留」,久而久之會讓泌尿道的壓力上升,進而發生腎衰竭。

  如何避免尿路感染?謝政興強調,就是喝水、不憋尿,有潛在病因就儘早治療。如果想尿尿,就去廁所,不要強忍住,趁著上廁所的機會,走動走動,舒緩筋骨,相信對工作效率也有幫助。

吃太油 大腸癌躍居頭號殺手

癌症連續廿七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衛生署昨日公布九十六年國內十大癌症排名,平均每六分五十六秒,就有一名國人罹癌。其中大腸癌的發生率更是首度超過肝癌,成為最多國人罹患的癌症,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相對比例僅次於女性的乳癌。



  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表示,九十六年十大癌症,依發生率排名依序為女性乳癌、大腸癌、肝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胃癌、子宮頸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總人數七萬五七六九人,較九十五年增加二四七六人。



發生率 首度超越肝癌



  此外,九十六年一年就有一萬○五一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卅七.一人,首度追過肝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二位。



  另據統計,男性癌症發生率為女性的一.四倍,其中男性罹患食道癌及口腔癌的比率,更是女性的十倍以上。邱淑媞說,這與較多男性吸菸、嗜酒、吃檳榔,亦即俗稱的「香、檳、酒」難脫關係。



  在女性癌症方面,除乳癌同時穩居國人及女性十大癌症之首,其發生率更持續激增,九十六年較九十五年增加六.二%,另甲狀腺癌亦增加了九.五%。拜多年推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之賜,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了七.六%。



高熱量少蔬果 高風險



  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雙和醫院腫瘤科主任賴基銘強調,無論是大腸癌或乳癌,發生原因都跟高熱量、高脂肪、少蔬果、少纖維的飲食,以及少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國內相關研究也證實,大腸癌及乳癌在步調緊張且三餐均外食的都會區最常見。



  年齡方面,國人過半數罹癌年齡為六十三歲,相較之下,乳癌、子宮頸、子宮體癌及口腔癌的罹癌年齡相對年輕,都只有五十歲出頭。



口腔癌 年輕男性殺手



  邁入人生菁華的廿五至四十四歲壯年,九十六年有近萬人罹癌,其中最常威脅年輕男性的癌症為口腔癌,每十萬人口發生率卅.四人;年輕女性最大的陰影還是乳癌,每十萬人口發生率四十八.一人。   正值事業顛峰之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中年人,同年罹癌人數更逼近三萬人。而最常威脅中年男性的癌症為肝癌,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一二五.九人;中年女性的頭號癌症還是乳癌,每十萬人口發生率高達一五二.八人。

中醫談憂鬱症:腎虧症候群

情持續低落、睡眠品質不佳、常常想哭又比以前愛發脾氣?憂鬱症已是台灣最惱人的疾病之一,不過可別一味以為會產生憂鬱、恐慌念頭,全是精神或心理出問題。談到憂鬱症,中醫有一套不同看法,認為一切都是「腎虧」惹的禍。



  台灣人有多憂鬱?據國民健康局估計,在台灣,憂鬱症人口突破百萬大關,其中女性是男性1點8倍。臨床症狀,以情緒、說話、體力和想法的紊亂為主要特徵。不過憂鬱症在中醫眼裡不完全是生理分泌出問題或心理因素,而是腎虧症候群。



  腎藏志、脾藏意,中醫師李深浦說,在中醫理論中,憂鬱症是因腎氣不足,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才逐漸引發意志不堅,乃至產生恐慌、憂鬱等症狀。



  李深浦指出,古代中醫認為,腎臟是人體位置最下方的臟器,主先天之氣,夾帶有生理能量,因此,腎氣旺盛人自然有鬥志面臨各種挑戰,反之,一旦腎虧、腎疲勞,生理能量不足,自然生理、心理都會出問題,易出現恐慌不安、鑽牛角尖等思維模式亂了調。



  治療憂鬱症,中醫主張補腎、養肝、疏導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臨床上,能夠去鬱化結的藥物都常被使用,以補肝腎之元氣為主,加上醫師認定的需要而調整。



  除了解憂、放鬆、安眠之外,李深浦認為,想要徹底走出憂鬱症的藍色大門,藥物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有賴病人增強對自我的認知,從開導、了解再到認知,徹頭徹尾改變思維模式,才不會徒然加深無力感。  很多憂鬱或焦憂的病人,常常腦筋轉不了彎,明天的事今天就在煩惱,晚上的事早上就在煩惱,就算原本處理事件的時間很充裕,也因緊張,通通打亂了步調,落實古人所說的杞人憂天。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在都市看不到植物生長,透過種植盆栽、飼養小動物,也可改善憂鬱症。



  運動是中醫治療憂鬱症的另一項無藥之方,養身在動,李深浦建議,比起一般人,憂鬱症病人更要有每天持續規律運動的好習慣,不管走路、打球、游泳或慢跑,運動到出汗,都有助維持腎氣,維持身體健康。

不壓不痛 壓出粉瘤大禍

皮膚若發現不明硬塊,千萬別輕忽。一名43 歲朱先生,右側臀部有一個3 公分直徑突出腫塊,因為不痛、不癢,所以也沒特別注意。因長途開車,久坐車上,返家後發現腫塊漲痛,於是至醫院門診就醫,發現是粉瘤因壓迫造成發炎。



  另外一位陳先生,腹部有一個小腫塊,因沒有明顯不適,就沒特別注意。2個月來腫塊逐漸長大至約3 公分直徑,經常受皮帶壓迫而感到疼痛,至門診就醫,發現也是粉瘤發炎引起的不適。



  粉瘤是表皮細胞生長於皮膚深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指出,往往形成一個囊狀物,因囊中通常是包裹著許多乳白色的粉狀物質,所以稱作粉瘤。好發於三、四十歲的男性,男性與女性發生比率約為2:1,常發生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臉、頸部、背部、陰部及曾經有較嚴重青春痘或皮膚受傷過的部位等。



  如果粉瘤在短時間內快速長大、長時間摩擦壓迫,或者本身抵抗力較弱、身體疲累時,往往較容易造成疼痛、發炎感染、潰瘍、破裂流膿等症狀。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機能障礙患者,甚至會引發筋膜炎、敗血症,危及生命。



  治療時需視粉瘤的大小及部位而採取不同的方式,有局部藥物注射、切開引流、手術摘除、雷射治療等。 平時要避免過度日曬,使用清爽不油膩的皮膚保養品;當發現有腫塊時,不要去刺激或擠壓,以免發炎感染。



  最後,黃季怡提醒,粉瘤如果生長快速破裂疼痛、影響外觀,或是生長在容易摩擦部位者,或本身抵抗力較弱的患者,應該積極處理,儘早切除化驗,以免事態擴大。

不明會發癢顆粒上身 小心傳染性軟疣

當身上出現不明會發癢的顆粒,小心可能是感染「傳染性軟疣」,一名43歲男性,在陰莖、恥骨的皮膚上發現有多顆凸起肉色顆粒,大小約3-4公厘,且經常感到發癢,擔心自己感染菜花,因此求診,經病理切片檢查後發現是感染「傳染性軟疣(Molluscum Contagiosum)」。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傳染性軟疣是一種濾過性病毒感染,潛伏期長達3周至18個月,因此可能感染而不自知,但在潛伏期間仍具有傳染性。症狀方面,一般是在體表會出現圓形凸起中間凹陷的顆粒,大小約在2-6公厘。大部分人沒有特殊感覺,少部分會有微癢,但抓癢可能會導致皮膚受傷,甚至引發細菌感染。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當顆粒特別大顆,超過10公厘時,要考慮是否有免疫力方面問題,像是愛滋病、白血病,或是經過器官移植、正在進行化療者,都有可能會產生較大顆粒。



  傳染性軟疣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間接或直接的接觸性傳染,公共場所的環境或物品,像是共用毛巾、拖鞋、地板等,都是可能的傳染途徑,因此定期清潔消毒就相當重要。幼童間嬉戲玩耍、共用玩具,或是不清潔的遊戲空間也有可能會造成互相傳染。經由典型的外表辨別,當長在性器官周圍時,可藉由切片,找出病因。



  治療主要是用局部藥膏、電燒、冷凍、雷射及刮除,在適當治療後,無明顯後遺症。抵抗力佳的人,在經過6-12個月後,有可能自然痊癒,但由於潛伏期長且具有傳染性,且具有自體感染的特性,在治療期間仍有傳染及復發的可能,因此最好及早去除病灶,以杜絕感染。



  最後,周固提醒,在公共場所時,最好自備會與身體接觸的用品,減低接觸感染的機會;身體感覺虛弱,或是抵抗力較差、免疫力發育未完全的幼童,也儘量避免去公共場所;當發現自己疑似染病時,應及早就醫治療,預防傳染他人,並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反覆發作。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台東美食推薦.藥草汆燙鍋




無論如何先調理身體健康才能面對所有的挑戰,因此養生美食趕快來推薦 ~ 藥草汆燙鍋。

台東縣 卑南鄉 初鹿地區 的知名旅遊景點「原生應用植物園」,有台東在地的各式養生藥用植物、有各式保健藥草製成的生技拌手禮,更不能錯過的是強力推薦的「藥草汆燙鍋」!

養生、美味、獨特、有在地特色是推薦的主要原因~

雖然是「藥草」汆燙鍋,不過也不全然都是在吃「草」,在餐枱上還是有各式肉類可供取用,熟食部份也有葷素各樣菜色,所以不管是吃葷吃素都可以大塊朵頤!

韓國養生美食-人參雞湯




韓國傳統美食「人參雞湯」採用上選新鮮的高麗人參及不大於兩個月的BB雞、加上紅棗、栗子、大蒜及糯米等一同烹調四小時以上,精燉成肉質既軟又不乾澀,且湯汁鮮潤美味的人參雞湯,「人參雞湯」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養生美食。

《保健錦囊》 經絡與頭痛相對應



傳統中醫認為,人的經絡與頭痛相對應。中醫院院長張瑞麟表示,中醫稱頭痛為「頭痛」、「腦風」、「首風」,內科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跟內傷頭痛,傷科中醫則進一步分為六種,依頭痛的部位有其相對應的經絡,因為頭痛是症狀的一種,並不是病因,所以中醫可分為六類,並依六經部位進行治療。


張瑞麟指出,古籍《黃帝內經》不僅記述了頭痛的病狀,更論述頭痛的病因,有內傷、外感兩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外感也可導致內傷頭痛,如脖子、頭部受風寒時,外感風寒將導致人體臟腑受損,最後就可能形成內傷頭痛。


張瑞麟進一步指出,外感頭痛可分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內傷頭痛可分為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太陽經頭痛病位在後頭部;陽明經頭痛病位在前額及眉稜等處;少陽經頭痛病位多在頭的兩側,並連及耳部,屬急性頭痛,來得快去得也快,較難預防但比較好治。


內傷頭痛可分為太陰經頭痛,病位在全頭痛;少陰經頭痛病位在耳下橫向後頭部的地方,靠近後頸部,頭痛發作時下門牙也會跟著痛;厥陰經頭痛病位在頭頂部位,屬慢性頭痛,治療比較困難。


中醫治頭痛,首要辨別究竟為外感或內傷頭痛,張瑞麟表示,外感頭痛一般起病較急,常伴有外邪束表或犯肺的症狀,並因寒、風、濕、火的不同而有差異;內傷頭痛常反復發作,且時輕時重,並有氣虛、血虛、腎虛、肝陽上亢、痰濁、瘀血等差異,因此治療時首要辨明頭痛是屬於外感或內傷。


張院長指出,外感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以致感受到風、寒、濕、熱等外邪,其中以風邪為主;內傷頭痛其發病原因常與肝、脾、腎三臟有關。此外,若頭痛經久不癒,其痛如椎如刺者,則是因為久病入絡、血瘀絡痺所造成。


張瑞麟進一步指出,外感引起頭痛不外乎風寒、風熱、風濕等類型。風寒頭痛患者常頭痛時作,經常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喜裹頭,口不渴,苔薄白,脈象浮,適合用川芎茶調散來治療。


風熱頭痛患者常頭痛而脹,嚴重者頭痛如裂,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質紅,適合用桑菊飲加黃芩、梔子等單味藥來治療;風濕頭痛患者常肢體困重,胃口差,胸悶,小便不利,苔白膩,脈象濡,適用羌活勝濕湯治療。


內傷頭痛是指肝陽上亢或痰濁、瘀血、腎虛、血虛等所造成的頭痛。痰濁頭痛患者常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噁痰涎,舌苔白膩,脈象滑或弦滑,適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瘀血頭痛常經久不癒,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質紫,苔薄白,脈象細或細澀,適合用通竅活血湯來治療。


肝陽頭痛患者常痛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有力,適合用天麻鉤藤飲來治療;腎虛頭痛患者常頭痛且空,每兼眩暈,腰痛痠軟,遺精帶下,耳鳴失眠,舌紅少苔,脈象細無力,適用大補元煎治療。血虛頭痛患者常頭痛昏暈,耳鳴,手足心煩熱,少寐多夢,遇勞則更嚴重,精神疲倦,身體乏力,心悸怔忡,面色恍白,適合用人參養榮湯治療。

環境荷爾蒙 危害男性生殖力

更新日期:2010/04/20 16:16

環境毒物專家今天指出,環境中的化學毒物也會透過精子及精液,毒害下一代的健康,這些毒化物為環境荷爾蒙中的多氯聯苯、鉛、阻燃劑、PVC等塑化製品,且生殖危害常被低估。


職場及環境生殖危害國際研討會今天在台大醫學院舉行,加拿大學者以男性生殖危害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男性暴露於環境及職業化學毒物,對胎兒的影響,除了精子變異之外,還可透過精液影響不同時期的胚胎發育。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許昺奇解釋,男性與孕婦發生性行為時,精液中的環境職業毒化物也不利於胚胎發育。在許昺奇的動物試驗中,胚胎早期的毒化物暴露,影響時間可長達子代成年之後。


許昺奇彙整台灣本土長期研究指出,包括米糠油多氯聯苯、重金屬鉛、以及電子工廠戴奧辛類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醚(阻燃劑)等化學毒物暴露,會使得男性不孕、畸胎的比率較高,所生下的男嬰比率則較低。


許昺奇也表示,常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膠軟化劑,例如輸血、輸液所使用的軟管,以及PVC類製品如PVC保鮮膜等,也被認為有男性生殖毒害,如果PVC保鮮膜高溫加熱,PVC釋出濃度升高,更不利健康。


這場研討會以「失竊的未來」形容被低估的男性環境與職業生殖危害,大會主席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郭育良指出,政府已立法限制女性勞工從事危險工作,但為了胎兒健康,其實男女都要保障。

自來水比罐裝水更健康





咕嚕咕嚕咕嚕,這是我們在車上、辦公室、或健身房,打開瓶裝水啜飲的聲音。但是你所聽不見的卻是全球每天有上億空瓶,被扔入垃圾掩埋場,等待1千年之後,才能徹底完成生物分解的過程。


如果這些數字不足以打動你對環保的熱忱,那麼請再加上這些:生產塑膠空瓶每年需要燃燒150萬桶原油,這些油料足夠讓100,000輛汽車使用一年。如果你願意協助回收當然有所幫助,但是能夠重利用會是更好。


專家建議,想要更加環保不妨購買便攜式的不鋼瓶,使用這種產品裝水飲水,可防止塑料瓶所產出的化學品進入你的水中。此外,也不要養成重復將塑料瓶裝滿水的飲用習慣,這麼做容易使塑膠中的聚乙烯與苯二酸鹽分解出來。


既然使用瓶裝水可能造成對環境和身體的傷害,專家提出四大理由,建議你應該多加利用家中的自來水。


使用自來水的理由


1、自來水經過每日的測試。根據安全飲用水法桉,飲水供應商被要求提出年度地方飲水品質報告,並且每日測試自來水的質量。相較之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F)每只抽查裝瓶水一次,而且消費者無法取得測查的報告結果。


2、自來水經濟實惠。裝瓶水的水花費大約是自來水的500倍,如果你購買的是高級品牌,其花費將是自來水的1,000倍之多。


3、自來水能保護牙齒。自來水比罐裝水含有更多的氟化物成分,可幫助防止蛀牙,促進口腔牙齒的健康。


4、多數的自來水味道甜美。某些地方的自來水帶有甜美的味道,如果你不喜歡這些味道,解決的方式也很簡單--使用過濾器去除多余的氣味。

鏡片清潔做得好 提高角膜塑型安全性



對於某些近視族來說,戴眼鏡顯得不太方便,拜現代進步醫療科技之賜,自2007年年底衛生署首次針對角膜塑型近視控制鏡片發出第一張許可執照至今,接受此方式控制近視的人數便日漸增加,除了免除點散瞳劑所帶來的畏光不適外,也可減少眼壓升高的風險;而且在角膜塑型期間,僅須睡眠中配戴6至8小時,白天醒來便可以將鏡片取下,且可整天保有清晰好視力。

  角膜塑型鏡片是一種超高透氧之硬式隱形眼鏡,其透氧率為一般軟式隱形眼鏡4至5倍以上,故可在睡眠中配戴,另外內面4弧同心圓的設計,是矯正控制近視的重點,藉此可將角膜以物理性(非侵入性)塑造成近視度數降低之角膜,一般都認為經由角膜塑型術可自然將焦點向後移,使眼球放鬆,張力降低,達到良性的回饋機轉,同時也阻斷眼軸的增長,避免真性近視度數的加深,眼科醫師陳逸川表示,角膜塑型術要達到較好的效果,除了先前驗配要精確無誤外,其後的鏡片清潔便是最主要的關鍵,清潔保養做得不好,除了配戴效果打折扣外,還易產生角膜炎,甚至角膜感染的問題,不可不慎!

  角膜塑型鏡片清潔有以下幾個重點:首先是鏡片取下後,將鏡片凹面朝上置於手掌心(凸面朝上易受力不均而破裂),滴上專用清潔液,以食指指腹作用心圓輕輕搓洗。搓洗完再以生理食鹽水沖洗乾淨,再將鏡片放置保存盒內,注入保存液(保存液要每日更新,不可重複使用)。如果蛋白沈澱較多,則建議使用去蛋白片,一般狀況下,每二星期使用一次即可。

  鏡片內面槽如有異物沈澱如白霜狀,則可用棉花棒沾清潔劑清洗,效果較佳。不可使用未經醫師認可之洗碗精,肥皂粉來清洗鏡片。不可任用高溫消毒方式,或振盪器來清潔。定期更換保存盒(每3個月),避免成為病菌孳生來源。若計劃一週以上不用鏡片,則為了避免保存液乾涸,使鏡片沾黏在盒內或變質,則須採「乾式保存法」先將鏡片清潔,再以柔細面紙擦乾後,放入乾淨的鏡片盒,且不加入保存液來存放。鏡片內面若呈白霧狀(卡蛋白),此時若僅用清潔劑無法全數去除,用力過度更容易破片,最好送回診所或原廠處理。

  配戴角膜塑型鏡片也有注意事項,陳逸川表示,如同一般隱形眼鏡一般,最怕角膜感染,所以每天要徹底清潔鏡片,若有眼睛不適時,最好先停戴,儘快回原驗配醫師做檢查,且最好同時帶著角膜塑型鏡片供醫師檢查,看是否因鏡片破損或清潔不當而造成。以學童視力保健而言,一般約一至兩個月左右,必須回診評估度數控制效果,檢查鏡片是否清潔不當,是否因蛋白質沉積或是刮傷而影響鏡片之定位、清潔度與控制度數的效果。

  近視控制的重點不僅是在戴不戴眼鏡的問題而已,而是近視度數越深或越接近高度近視(六百度以上)時,則眼球的視網膜則比一般人更易退化,或產生黃斑部病變,甚至因視網膜破洞造成視網膜剝離,其所造成社會成本加重的問題,國人不可不慎。

每周1天全素 腸保健康

來源:中國時報

國人大腸癌增加速度非常「恐怖」,建議民眾從日常飲食中呵護自己的腸道,並以大腸鏡檢查,早期篩檢大腸癌。

  近幾年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快速竄升,目前每年發生個案已經破萬,高居各項癌症首位,國內腸胃科權威台大王正一教授,認為國人大腸癌增加的速度非常「恐怖」,他呼籲大眾,如果要愛護自己的大腸,請多吃素,才能「腸」保健康,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每天至少有一餐,每周至少有一整天吃素。

  目前擔任副總統醫療小組召集人的王正一,是國內大腸鏡檢查的「先鋒戰士」,近40年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他發現長度約一公尺的大腸可長可短,非常有彈性,他認為,如果做人也能像腸子一樣「能屈能伸」,那就真是了不起。



飲食少肉少油 以蔬菜水果為主


  王正一說,大腸最害怕的是「含高油脂的肉類」,現代人普遍愛吃油炸食物,平日太忙又缺少運動,加上少喝水,肉類油脂到了小腸後,腸子動作變得慢吞吞,連大腸也不動了,因此衍生便秘、機械性腸阻塞、癌症等種種問題。

  身為腸胃科醫師,王正一覺得有責任替大腸說說話,也從日常飲食悉心呵護自己的腸道。

  他長年吃肉邊素,飲食少肉少油,以水分纖維豐富的蔬菜水果為主,如果碰到應酬,盡量選擇魚、白肉等較清淡的食物。三餐中至少做到有一餐是蔬果餐,每周五吃一整天全素,以保持乾淨健康的大腸。

  看了太多腸胃疑難雜症,王正一鼓勵大家一起「吃素」,並以大腸鏡檢查,早期篩檢大腸癌。

  不過,對於全身麻醉的無痛大腸鏡檢查,他頗不認同,王正一表示,全身麻醉雖然病人比較舒服,但會增加醫師執行的風險,包括腸穿孔、出血至少增加3倍。

大腸鏡檢查 不建議全身麻醉


  另外,麻醉後遺症導致老人癡呆也不容忽視。他舉例說,美國總統雷根在職期間,做完5次麻醉大腸鏡後,公開演講時出現說話語句重複、含糊不清的狀況,可能就是老人癡呆的開始。據報導,雷根因大腸息肉,前後進行了13次麻醉大腸鏡檢查,結果無可避免日後發生老人癡呆症。

  王正一認為,大腸鏡檢查不需要做全身麻醉,檢查時,有經驗的醫師會和病人說話,轉移注意力,一邊詢問病患的感覺,不舒服就變換一下位置再繼續,如此可避免戳傷大腸、減少穿孔的風險,檢查也比較人性化。

  今年70歲的王正一,在年輕時就是拚命三郎,實習醫生時期,為了代別人一天班,竟創下一連72小時在開刀房的紀錄。原以為這是醫學生涯的極致,誰知1980年,他打破自己的紀錄,在第三屆亞太內視鏡醫學會中創造96小時不眠不休的紀錄。

一周運動五次 體能優於退休前

  他笑說:「我希望能一直保有這個紀錄,不要有人打破。」不過,工作太拚命對健康耗損太大,他現在倡導年輕醫師的工作時數,每周不要超過55小時。

  5年前,王正一自台大醫院退休後,作息還是排得滿檔,除了擔任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還每周固定往返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過去,有人找他做運動,他都說「沒空」,直到太座力邀,才開始在住家附近養成固定的游泳運動習慣。

  現在,他每天早上晨泳半小時,游大約5、6百公尺,一周至少運動5次以上。有了固定的運動之後,他自覺精神和體力甚至比台大退休前更好。

  王正一主張,正確的吃、好好的睡,多喝水,必要時可補充維生素C、E等抗氧化劑,不斷使用腦筋,多多思考,加上定期的運動習慣,就是最積極的養生法則。

肚子會長蛋?!原來是腹腔內游離體



肚子內竟然會長蛋?一名55歲婦女,因為出現上腹疼痛及嘔吐症狀,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幫她照腹部X光,發現患者肚子裡面有一顆顆的不透光物質造成腸阻塞,初步以為是腸內食物或是藥物在作怪。經外科手術取出後,發現腹腔內、臟器外有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白色圓滑硬物,共29顆,直徑長度最大7公分,並呈現橢圓形外觀,乍看之下就像一顆蛋。

  經病理部進一步檢驗,患者罹患的是「腹腔內游離體」。患者經由外科手術取出游離體後,腸阻塞的情形改善,進食也恢復正常,目前已經返家。

  成大醫院病理部宋湘琳醫師表示,「腹腔內游離體」是由蛋白質和鈣化物質組成外表圓滑的白色硬質顆粒物,通常大小如豆,游離在體腔內、沒有和任何器官相連。患有腹腔內游離體者,絕大多數終身無症狀,因此不自知;通常是腹部影像(如X光、電腦斷層、腹部超音波等)上意外發現,少數人會有腹痛或因外側壓迫造成腸子阻塞的情形。

  宋醫師表示,腹腔內游離體發生原因目前還不明,有一說是因特殊原因(例如發炎),造成腹腔血液供應不順,使腸子外的脂肪組織發生壞死後纖維化鈣化形成。由於絕大多數人無症狀,難以統計確實患病人數,發生率高低並不清楚。可是如這位病人長出如雞蛋大小的游離體並造成症狀者,實屬罕見情形。

長年頭痛 竟然是鼻塞惹的禍

來源:中國時報

陳小姐是一位中年上班族,講話時有濃濃的鼻音,十幾年來常常頭痛,卻一直找不到病因,幾乎天天都得吃止痛藥,可是藥吃多了,胃也受不了,經常是吃完止痛藥,頭不痛了,卻轉成鬧胃痛。

經耳鼻喉科醫師檢查發現,她的陳年宿疾竟然是中鼻甲黏膜腫大造成,在進行簡易手術治療後,鼻黏膜消腫,頭痛也自然痊癒;陳小姐恍然大悟:「原來鼻子通了,頭痛就好了!」

■頭昏腦脹 跟鼻塞有關

醫學博士李宏信指出,鼻內黏膜有如籃球的內胎,氣灌得越足,球就越硬,鼻黏膜腫大類似被灌飽的籃球,它會壓迫鼻腔內部四周,造成頭昏腦脹,這些都和鼻塞有密切關係。

李宏信說,鼻黏膜過度腫脹除了會壓迫周圍組織,也會影響周邊的器官,像是眼眶脹痛,鼻竇若受到壓迫,竇內產生的負壓則會造成病人頭部脹痛,非常難受;如果膨脹向上壓迫鼻腔上方,即接近腦蓋底部,由於該處接近腦神經出口,當鼻腔所受壓力越大,擴及的神經範圍越廣,常引起後腦脹痛,甚至頭快脹裂一樣。

類似陳小姐因鼻黏膜腫大造成頭痛的案例不在少數,有些人覺得頭腦老是鈍鈍的,思路不清,學生則可能影響學習效率,因鼻塞影響記憶力,導致課業退步,學習意願低落。

■切除鼻黏膜 可改善

李宏信表示,有鼻塞問題者,最常使用血管收縮鼻噴劑來改善鼻塞的症狀,但長期使用會因鼻黏膜對藥物出現習慣性而失效,手術治療則是運用電燒、紅外線、高周波、射頻等儀器,將腫大增生的黏膜切除,並截除鼻翼管神經,鼻塞、頭脹痛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惱人鼻過敏 找出問題徹底解決


今年春天的冷空氣一波接一波,一週內可以出現三十度高溫,也有十一、十二度的低溫,忽冷忽熱的明顯溫差變化,讓鼻子過敏的人叫苦連天,除了流不完的鼻水,需要專心工作或讀書時,無法順利透過鼻子呼吸,鼻塞一整天的痛苦更會嚴重影響生活,還有令人困擾的眼睛癢、流眼淚、頭痛等症狀。鼻子過敏的人不要輕忽,應該找醫師診治,是否可能因鼻瘜肉所引起。

因刺激引發鼻瘜肉的兩大主因,就是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表示,放著鼻子過敏不管,初期可能出現小如煮熟粉圓的半透明小球體,然後不斷刺激後逐漸變大,形成外表蒼白的腫塊,通常會同時間發生好幾枚,一顆一顆的單獨生長出來,這種看似龍眼肉的半球體,讓鼻瘜肉早期就被大家稱為「鼻龍」。

早年因為缺乏儀器有效治療,鼻瘜肉最大可從鼻孔出口伸,甚至完全阻塞鼻孔,令人沒法透過鼻子呼吸,造成鼻塞、頭漲痛、鼻涕倒流等症狀,長期下來甚至造成記憶力減退、黑眼圈等併發症。鼻瘜肉的部分症狀跟鼻竇炎、鼻中膈彎曲類似,分別不易、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必須依診斷進行適合治療。

初期鼻瘜肉可服用抗組織胺,或用類固醇噴劑改善症狀,較大的才須手術摘除治療。目前常見一些簡易手術,可讓病患徹底擺脫「鼻龍」的困擾。李宏信表示,鼻瘜肉患者治療可以考慮的方式很多,包括吃藥、使用鼻噴劑、或是採取電燒、雷射、冷凍、紅外線等手術治療,同時可以考慮過敏神經截除術。

因為鼻瘜肉及慢性鼻炎,多是由鼻過敏所引起,鼻瘜肉是鼻黏膜還有鼻竇黏膜反覆受到刺激,引發局部浮腫形成,必須治療過敏才能根本解決鼻瘜肉的困擾。其中,常因鼻子裡頭神經過度發達引起流鼻涕、鼻黏膜腫大等鼻過敏現像,鼻塞、鼻子發癢也是過敏神經所引發,因此治療方式之一,就是截除鼻內神經。

由於個人體質的因素,必需解決鼻竇炎及鼻過敏,才能有效根除鼻瘜肉的出現,否則還是可能會復發,家醫科醫師李政道表示,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平均每四到五人就有一人是過敏性鼻炎病患,有過敏的病患非常普遍,因此體質敏感的人,一定要定期回診,才能常保健康。

面對惱人的季節鼻過敏 該怎麼辦?



今年春天的天氣讓不少人開了眼界,溫度從最高破了攝氏三十度,最低卻又不到十度的寒流,中間還夾了一波有史以來襲台最強的沙塵暴,在又冷又熱、空氣品質不佳的情況下,很多人因此出現擋不住的鼻水或噴嚏等過敏現象,耳鼻喉科門診增加不少看診民眾。

  每到季節變化,很容易就讓人一早起床連打幾個噴嚏,然後鼻子像打開的水龍頭,不斷流下透明的鼻水,緊接著就是一整天的鼻塞,只能靠著嘴巴呼吸,病患往往注意力無法集中,不管上課、工作或生活都是一大困擾。中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鼻過敏有季節性、全年性及血管運動神經性之分。季節性過敏性鼻炎以花粉為主要過敏原,不同植物在不同的季節會產生不同花粉,通常這些花粉對人體無害,但有些人的鼻腔黏膜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季節性的過敏性鼻炎要比全年性過敏性鼻炎預後較好且較易自然緩解。

  至於過於污濁的空氣和季節性黴菌孢子,也會經由人體內免疫球蛋白誘發立即過敏反應,李宏信醫師表示,季節變換時期容易鼻塞、流鼻水,如何區別症狀類似的過敏性鼻炎跟感冒,可以從症狀出現的順序判斷。當鼻塞發生時,通常會合併眼睛癢、頭昏、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與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現象,如果經常以口呼吸,則會讓呼吸道乾燥,最好儘速尋求醫師的協助,別因此嚴重影響生活。

  如何治療鼻過敏?李宏信指出,最普遍的治療方式就是服用抗組織胺藥物,或使用鼻噴劑,效果迅速,但很容易又復發。如果症狀嚴重,嘗試多種治療或一般手術後又容易復發者,則可考慮接受鼻過敏神經截斷手術。對鼻過敏有正確認知並適時就醫,才能解決惱人的鼻病問題。至於坊間強調可以根治鼻過敏的方式,李宏信提醒,絕對勿輕信,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鼻過敏往往因神經過度發達所造成,李宏信說明,手術截除鼻過敏神經,臨床可使用溫度控制在攝氏80度且可彎曲的雷管,探頭接觸到鼻過敏神經約五分鐘,以微溫緩慢熱透截除神經及凝固血管,改善猛打噴嚏或鼻子充血肥大的鼻塞問題。此項手術簡易、方便、傷口小,不過健保不給付該手術,病患必須自費。

  緩解季節變化所引起的鼻過敏,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出過敏原,並儘量避免跟過敏原接觸,家醫科李政道醫師表示,不妨藉著多運動提高體內副腎上腺素的分泌來增加抵抗力,如果季節變化一吹冷風就鼻過敏的人,可以試著每天拿冷毛巾擦拭身體,刺激自律神經同時加強皮膚的耐寒力,對於改善鼻過敏有不錯的效果。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研究:高血糖飲食容易造成女性冠心病

來源:REUTERS


(路透倫敦12日電)義大利科學家今天說,攝取大量白麵包、冰淇淋等高血糖指數(glycaemic index,GI)碳水化合物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心臟病,但是男性不受影響。

在這個針對4萬8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吃最多碳水化合物的25%女性,罹患心臟病的危險,大約是吃最少碳水化合物25%女性的2倍。

如果再細分這些碳水化合物為高血糖指數和低血糖指數兩大類,研究人員發現高GI食物跟心臟病有很強的關聯,而低GI食物則沒有關聯。

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刊載的研究顯示,過度攝取高GI血糖食物,而不是均衡攝取各種碳水化合物,顯然對罹患冠心病有很大影響。

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已知會增加血糖量和有害的三酸甘油脂,卻會減少有益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這就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危險。

但並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會對血糖有相同的影響。血糖指數GI的計算方式就是任何食物跟等量的葡萄糖或白麵包相較之下,會增加多少血糖量。

低GI食物包括豆類、小扁豆、堅果類等。而高GI食物則包括白麵包、甜甜圈和冰淇淋等。

接受這項實驗的1萬5千多名男性卻不受影響,亦即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和血糖指數或血糖負荷都跟心臟病沒有關聯。中央社(翻譯)

春天萬物生長 養生的好時機

來源:中廣新聞網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萬物開始成長,大自然和個人調養身體正是時候。推廣氣功教學,有現代黃飛鴻之稱的養生氣功大師李鳳山,今天帶領資深教練到宜蘭,提醒民眾配合春天的節氣、修身養性。  (賴沁沁報導)
  養生大師李鳳山師父推廣平甩功,透過身心的協調,達到養生的功效,已傳遍六十多國,幾百萬人學習,李鳳山師父說平甩功可以甩出平衡、規律和健康,而春天萬物開始成長,是大自然和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事耕耘、成長的好時機。
李鳳山師父強調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大多耐不住性子,也沒什麼常性,越求快就越是不快,「欲速則不達」,配合春天的節氣,做任何事情,務必要緩和、緩衝,一步一步地來。  (攝影:賴沁沁)

魚類、堅果和水果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

(法新社華盛頓12日電) 最新研究顯示,食用特定食物,包括魚類、水果和堅果類,與降低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罹患機率有關。阿茲海默症是一種腦損耗疾病(brain-wasting disease)。
研究同時發現,患病機率降低與較少攝取高脂乳製品、紅肉、臟器及奶油也有關連。這份研究報告今天刊登於「神經學檔案」(Archives of Neurology)線上期刊。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醫學中心團隊針對65歲以上、尚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2148位民眾展開研究。
研究對象提供日常飲食的內容清單,每隔1年半接受1次阿茲海默症測試,平均追蹤4年。
學者表示,其中253人在研究期間罹患阿茲海默症。
能降低患病風險的食物包括沙拉醬、堅果類、魚類、番茄、禽鳥肉類、水果,以及深色多葉的綠色蔬菜。
少吃高脂乳製品、紅肉、臟器和奶油也能降低患病機率。
學者在結論寫道:「我們的發現提供依據,將能進一步探索食物的組合方式,讓飲食成為阿茲海默症的預防之道。」(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補鐵小撇步

來源:自由時報


1.維他命C可增加植物性鐵的吸收率,建議鐵質與其一併補充。

2.茶、咖啡、牛奶會阻礙鐵質的吸收,別用這些配鐵劑。

3.鐵劑與鈣片不要一起吃,因為鈣會降低鐵的吸收。

4.空腹補充鐵質吸收效果好。但應留心腸胃副作用。

5.避免進餐時和餐後喝茶或咖啡。

6.穀類食品、豆類,及紅莧菜等含鐵量高,可多食用。

7.肝臟、豬、牛肉、豬血或鴨血等富含鐵質,吸收率比植物性來源高。

整理:記者洪素卿 諮詢:營養師謝宜芳、蕭敦仁醫師

吃梅養生 平衡人體酸鹼值

來源:中廣新聞網


現代人經常熬夜且多吃肉食,容易造成酸性體質,得到文明病的機率相對也提高,台東農業單位為開拓青梅內銷市場,大力推銷被譽為「鹼性食物之王」的梅子,鼓勵民眾吃梅養生,平衡人體酸鹼值。(吳鳳雪報導)

健康人的體質呈弱鹼性,隨著環境污染、生活不規律及不當的飲食習慣,人體漸漸轉為酸性,大部分的痛風、高血壓等的病患,均屬酸性體質,而被日本人譽為「鹼性食物之王」的梅子,就是養生的聖品,可以平衡人體酸鹼值。台東縣農會總幹事戴振東以坊間的中醫來形容吃梅子的神奇,只要從下午一點鐘開始,吃一顆梅子,可以幫助消化,只要每小時吃顆梅子,幾乎就可以百病全消。

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梅子雖然味酸,但屬鹼性食物,含大量的有機酸及納、鉀、鈣等礦物質,自古以來常運用在食物與藥物方面,可以促進人體生理新陳代謝功能。無論梅子生或熟使用,都是一種非常實用且值得長期利用的最佳保健食品。不過,要提醒胃酸過多的人不宜食用。

吃梅養生 平衡人體酸鹼值

來源:中廣新聞網


現代人經常熬夜且多吃肉食,容易造成酸性體質,得到文明病的機率相對也提高,台東農業單位為開拓青梅內銷市場,大力推銷被譽為「鹼性食物之王」的梅子,鼓勵民眾吃梅養生,平衡人體酸鹼值。(吳鳳雪報導)

健康人的體質呈弱鹼性,隨著環境污染、生活不規律及不當的飲食習慣,人體漸漸轉為酸性,大部分的痛風、高血壓等的病患,均屬酸性體質,而被日本人譽為「鹼性食物之王」的梅子,就是養生的聖品,可以平衡人體酸鹼值。台東縣農會總幹事戴振東以坊間的中醫來形容吃梅子的神奇,只要從下午一點鐘開始,吃一顆梅子,可以幫助消化,只要每小時吃顆梅子,幾乎就可以百病全消。

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梅子雖然味酸,但屬鹼性食物,含大量的有機酸及納、鉀、鈣等礦物質,自古以來常運用在食物與藥物方面,可以促進人體生理新陳代謝功能。無論梅子生或熟使用,都是一種非常實用且值得長期利用的最佳保健食品。不過,要提醒胃酸過多的人不宜食用。

延緩老化 防曬不嫌晚

來源:自由時報


記者孟慶慈/專題報導

醫學美容的特點是容易看出成效,愛美女性趨之若鶩,但一般的保養品若使用得宜也能延緩老化。

皮膚科醫師許乃仁指出「防曬」是延緩老化的第一步,長斑、皮膚老化原因之一都與陽光中的紫外線有關,過度曝曬,皮膚修補速度小於破壞速度,就會加速老化。

許乃仁表示,防曬永遠不遲,就算已經6、70歲的媽媽也要防曬,擦防曬品之外,艷陽高照的日子最好穿一件防曬的長袖外套、戴帽子或撐傘;上年紀的媽媽,年輕時多沒有防曬的觀念,日積月累下來對於皮膚破壞大,更不可不防曬。

他說,吃、擦具抗氧化作用的食物或保養品也是選項之一,抗氧化的食物有助提高精神、降低疲倦感,影響所及精神好,外觀氣色自然佳,至於擦的抗氧化保養品,多半較著重在表面性。

他表示,擦的市售保養品要達到「回春」功效,作用也許不大,但上年紀者,皮膚油脂度下降,皮膚較為乾燥,擦保養品具有滋潤肌膚的效果,膚質改善之後,看起來較有光澤;想要讓膚質變得細緻、亮白,果酸換膚、維他命C美白導入曾經流行一時,由於相關的發展已到一定程度,如今反而較少被提及。

便秘危機調查 4人就有1人無解

【台灣醒報記者洪秀玲報導】一項針對全台腸道純淨指數的調查結果出爐,受訪者中,平均每4個人就有1人有便秘問題。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攝取過多油脂、低纖維的不當飲食,都是造成便秘產生的主因。
經調查發現,高達24.6%的受訪者蔬菜水果攝取不足,更有26.1%的受訪者表示特別愛吃肉。而雖然許多人都知道喝優酪乳可以使排便順暢,降低便秘的可能性,但卻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53.1%)做不到。
何醫師表示,日常飲食中,只要懂得飲食的調配並注意飲食的內容,就可以減低便秘的可能性。除了每天攝取足量蔬果、大豆以及穀類等食物,也可以增加優酪乳的補充,因為優酪乳中富含益生菌,可以幫助消化道機能健康,使排便順暢。
營養師戴友璋也指出,市售優酪乳種類眾多,含有許多不同的乳酸菌種,可選擇人體既有的天然乳酸菌種,能在消化道停留較長的時間,且也有較好的吸附能力,對於人體保健或是排便順暢都會更有幫助。
他舉例說,近來常被討論的R菌,即是來自人體的天然益生菌,是少數可同時於成人及嬰兒體內發現的乳酸菌。定期補充富含R菌的優酪乳,可以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健康、增加體內新陳代謝,也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降低便秘的可能性。
便秘是許多疾病的導因之一,何醫師說,因無病痛感,所以常被人們所忽略,長期便祕會使腸道不健康,久了以後,身體也容易有一些慢性疾病產生。因此,平常若有便秘的情形產生,一定要特別注意。

地中海飲食 公認最護腦

來源:自由時報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佳護腦食物包括菠菜、韭菜、南瓜、蔥、花椰菜、彩椒、豌豆、番茄、胡蘿蔔、芹菜以及蒜苗等蔬菜。

另外,有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松子、杏仁以及大豆等穀類食物以及糙米飯。

「地中海飲食」也是目前公認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方式,原則包括多攝取蔬菜、水果、未精製穀類,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拌沙拉,主要動物蛋白質來源以魚類、海鮮等為主,僅少量攝取紅肉、家禽肉類。 (記者洪素卿)

存骨本 你吃對了嗎

來源:自由時報
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人才開始驚覺自己可能有骨質疏鬆的危險。
骨質密度最高的顛峰是30歲,在此之前是身體累積骨質的階段,但過了30歲之後,蝕骨細胞的作用大於成骨細胞,骨質便漸漸流失,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少了雌激素的保護,骨質流失的速度更是大增,脊椎壓迫及發生骨折的機會也同時升高。
喝咖啡、可樂、酒和抽菸會增加骨質的流失,從事負重型的運動如跑步、騎腳踏車可減少骨質流失,壓力過大以致月經失調,或是體重過輕者也會影響骨密度,許多減重減過頭並且飲食不均衡的年輕女性,也有骨質流失的危險。
在民國91年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中,將每日的鈣質需要量增加至1000毫克,13至18歲的青春期則為1200毫克。
◎要如何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鈣呢?
一杯240c.c.的牛奶大約有250毫克的鈣質,一天2杯牛奶就可以達到一半的需要量;其他的乳製品如起司、優酪乳也可做飲食上的變化;小魚乾、蝦米、蝦皮由於是連骨頭和殼一起吃,所以也是鈣質的豐富來源,可添加於菜餚當中;熬煮大骨湯時,加一點醋,可幫助骨頭中的鈣溶出。
另外一項鈣質來源是深綠色蔬菜,如芥蘭菜、莧菜、油菜、芥菜、小白菜、地瓜葉、青江菜等,每100公克有100多毫克鈣質,另外,像芹菜、綠豆芽、黃秋葵等蔬菜中的鈣質也頗高;在每日3份以上的蔬菜中,可以多加選用。
傳統豆腐、豆干、干絲、素雞等豆製品也含有適量的鈣質,在菜餚中,替代肉類,減少了膽固醇,也增加了鈣質攝取;核果類如黑芝麻、杏仁果也可少量補充鈣質。
若真的無法做到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有人會選擇使用鈣片來補充,一般常見的檸檬酸鈣、磷酸鈣、乳酸鈣和碳酸鈣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須注意標示,一天鈣質攝取的上限為2500毫克,應避免過量攝取。
另外,在攝取鈣質的同時,也要有足夠的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吸收,人體皮膚經陽光的照射可自行生成維生素D,而飲食來源則有牛奶、蛋、鮪魚、沙丁魚、小魚乾、魚肝油、肝臟等,夜間工作者或長期臥床的人由於較少接觸陽光,較易有維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
預防骨質疏鬆不僅是老年人的事,現在的年輕人飲食習慣不均衡且缺乏運動,反而錯失從青春期,一直到30歲,累積骨本的大好時機。
(作者為萬芳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母奶面霜可治青春痘

研究指出,由母奶與椰子油製成的面霜可治癒青春痘。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Telegraph)網路版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母乳中一種稱為月桂酸(lauricacid)的成分,也是椰子油蘊含的成分,有抗青春痘的特質。
他們發現,這種新療法不會出現副作用,因為新藥的成分取自天然產物,不像目前大家使用的藥物,會產生紅腫與疼痛的症狀。
支持這項研究的研究員希望能儘速進行人體試驗,因為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年輕人受青春痘所苦,這項療法可解決他們的困擾。
加州大學(UniversityofCalifornia)生物工程系研究生彭派塔安南庫(DissayaPornpat-tananangkul),發現月桂酸可以拯救全球數以百萬計青少年的臉蛋。
她說,這項發現相當振奮人心,因為這讓數以百萬計的青少年有了希望。
她說:「超過85%的青少年受到常見的青春痘所苦,美國則有逾4000萬人,而且當前的療法會出現紅腫與疼痛等不良的副作用。」
「含有月桂酸的藥物不會出現這些副作用。」
轉貼來源:台灣新生報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生病吃抗生素時,別忘了同時補充活益菌

細菌感染造成的喉嚨發炎、肺炎、全身性感染等...抗生素是唯一的救命良方,不過很多經過抗生素治療的案例,在連續服用抗生素3-4天開始,就會有拉肚子的現象發生,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幼童,發生腹瀉的狀況,可能讓病情更加雪上加霜。



服用抗生素會造成腹瀉,主要原因來自抗生素在殺滅人體內有害菌時,同時會將腸道中能抑制壞菌生長的益菌殺滅,腸道中的益菌被殺滅的同時,造成腹瀉的細菌又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就會趁機活躍,導致腹瀉的發生,一份由波蘭兒童腸胃道醫學研究單位,針對766名正在服用抗生素的兒童所做的研究,發現每7個小朋友中,就會有一個出現嚴重腹瀉的問題,在補充活益菌後,其腹瀉狀況改善了56%,因此住持此項研究的醫師群建議,兒童在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同時,應該同時投與活益菌補充劑。

 













來源:vitaadd.com

你家有過動兒嗎?深海魚油中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幫得上你

家中有個隨時都跳來跳去、爬高爬低,讀書不專心,有時還有些破壞性的小孩,經常讓父母頭痛不已,過動兒產生的確切原因,至今仍然不是很明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與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係,懷孕時的營養條件、環境中的自由基含量、產程過長、兒童成長的環境及飲食習慣,都與過動兒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近來許多研究報告顯示,深海魚油中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正是腦細胞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一份澳洲的臨床研究,針對13名過動兒,每天給予7公克含18%EPA及12%DHA的深海魚油,為期六週,補充深海魚油的過動兒相對於沒有補充魚油的病童,行為舉止的改善程度有明顯的進步,同時如此高劑量補充深海魚油並沒有造成兒童健康上的不良副作用。


正處於懷孕期或準備懷孕的婦女,也應注重自己的營養,平日可以補充含足量葉酸的孕婦專用維他命,懷孕的第4個月開始,每天補充含6-9個天然深海魚油,也有助於胎兒的腦部發育,不過孕婦選購深海魚油要特別留意重金屬的含量,以免補充了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卻因為重金屬的毒素,傷害了寶寶的健康。


除了補充足夠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兒童的腦部發育外,減少甜食及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也有助於穩定過動兒的衝動行為,適度的運動,多吃蔬果、補充維生素B群,對於改善過動兒行為模式,也都有幫助。











來源:vitaadd.com

小紅莓加益生菌有效殺死幽門桿菌,降低消化道癌變的機率

幽門桿菌(H.Pylori)是唯一能耐強酸的細菌,同時也是造成胃腸道潰瘍、胃炎、胃癌、胰臟癌有關的元兇,中國人習慣共食一盤菜,讓幽門桿菌感染的普及率遠比西方人高出許多,根據統計,約有七成有共食習慣的人,胃腸道內會有幽門桿菌寄生,幽門桿菌是一種很難殺滅的細菌,即使使用抗生素,都要極高劑量及合併多種使用才能徹底殺滅病菌。



然而過去認為能有效抑制泌尿道感染的小紅莓,因為能夠降低細菌在體內黏膜細胞的附著力,因此也被發現具有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或濃度的效果,合併具有抑制壞菌滋長的益生菌,更能產生加成作用,一份針對271名被幽門桿菌感染的兒童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單獨服用小紅莓或益生菌皆能抑制幽門桿菌活性達14.9~16.9%,然而合併兩者一起服用時,則抑制幽門趕菌生長的活性可提高至22.9%。



註冊營養師黃蓮恩指出,市面上販售許多腸溶益生菌產品或是強調具有晶球保護不被胃酸破壞的益生菌產品,其實都不能發揮抑制幽門桿菌的作用,因為被腸溶薄膜保護的益生菌根本無法在胃部溶解,當然也無法發揮抑制幽門桿菌的作用,許多菌種遇到胃酸的環境,更會被破壞,因此再選購益生菌產品,一定要留意是否是耐酸性菌種,同時也不要選購有晶球或是腸溶的劑型。



這項研究同時發現,在抗生素治療期間同時並用益生菌及小紅莓,能夠讓幽門桿菌殺滅的效果加成,對於比較頑強的菌種也能比較有效的殺滅。



華人飲食習慣讓幽門桿菌感染的發生率明顯提高,很多幽門桿菌感染的患者,並沒有任何臨床症狀,有些也只是輕微的胃酸過多問題,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然而無症狀的幽門桿菌感染並不意謂著沒有威脅性,甚至很多發現罹患胃癌的患者,根本鮮少有胃痛或任何胃腸疾病,養成隨餐補充益生菌,不只提高免疫力,加強消化機能,更能預防潰瘍、消化系統癌化的發生率。

















來源:vitaadd.com

奈米技術真能提昇保健食品的營養及健康價值嗎?

奈米技術的開發,讓全世界的各個產業都想沾上一點邊,希望藉由這種看似很先進的技術,讓原本平凡無奇的傳統產品或成分,能夠更提昇他們的正面價值,然而,一般人只知道奈米就是很細的分子,奈米的意思就是10的負九次方,想像越細當然越好吸收的觀念,於是健康食品、營養素、天然植化物也跟著奈米化,商家企圖以奈米化來區分與其他一樣成分的產品有所不同。

然而,卻鮮少人瞭解奈米化對物質的影響是什麼?如果奈米化後,分子小於原來完整分子的大小,例如奈米化的蛋白質,其實大分子的蛋白質已被切碎,也就是不再存在完整分子,那麼本身的性質就會產生變化,與原先成分完全不相同,運用在紡織工業上,許多材質在奈米化後,顏色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科學家更發現奈米化會讓很多物質的性質與原先完全不同。


這是可怕的結果,如果運用在健康食品、營養品或是吃進人體的東西,因為沒有人知道,如果把葡萄籽萃取物奈米化後,是否新生的物質對人體是一種威脅,更別提說可能會保有原先提昇對人體健康有貢獻的效果。


例如經常被運用於天然防曬成分的二氧化鈦,也是白色膠囊白素色來源,然而當二氧化鈦奈米化後,竟然會對大腦組織產生嚴重損害,這份研究就發表在環境健康展望雜誌中,目前英國、澳洲等西方國家都已先後制訂法令,不允許未經安全試驗的奈米化成分使用於與人體有直接接觸的商品上,更別說是吃進肚子裡的東西,這使我想起基因改造的問題,基因改造技術剛興起時,人們一窩蜂的相信基因改造食品能解決人類所有糧食短缺及營養不良問題,然而,時間證明,違反自然的強勢加工產品,只會為人類的健康帶來無可預期的浩劫,因此,追求加工層次不要過於複雜的天然健康食品,可能才是真正能對人體健康有所助益的產品。











來源:vitaadd.com

兒童的維他命D建議攝取量不到需求量的十分之一

在全球醫學界一致呼籲提高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的同時,一份發表在2008年5月的臨床流行病及新陳代謝性疾病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針對兒童維他命D需求量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目前每天僅200IU的維他命D攝取量,其大大不足的劑量,可能因為血液中維他命D的活性代謝物25(OH)D的濃度長期不足,而在未來的日子面對更多骨質酥鬆症、癌症罹患率、憂鬱症、自體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大幅提高的危機。



這份大型的的研究報告顯示,每天服用200IU與每天服用2000IU的兒童,連續八週下來,僅有每天服用2000IU的一組兒童,其血液中25(OH)D的濃度達得到人體的基本需要,而25(OH)D不只關係著骨鈣的密度,也與人體癌症發生率有密切關係,25(OH)D偏低的人,癌症罹患風險大幅提高,兒童血液重的25(OH)D濃度必須達30ng/ml才是最基本濃度。



然而目前大部分生長在北半球的兒童,血液中的25(OH)D濃度都小於20ng/mL,而當口服補充200IU維他命D3,僅能讓血液中的25(OH)D提高1ng/mL,因此補充2000IU對日照低的北半球居民來說是迫切需要的,尤其現代人並不常在戶外活動,比起過去農業時代,人們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長達6-8小時,維他命D是人體在充足日照下能自己產生,不過現代人的日照時間與過去人相比,以相距甚遠,加上使用越來越高SPF的防曬乳,使得人體獲取足夠維他命D機會少之又少,這也不能理解,為什麼現代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越來越高,這就像冬天日照少時,容易出現憂鬱現象,完全與人體內的維他命D濃度有這密切關係。



近年來,醫學統計發現,北半球的人口中,有高達60%的民眾血液中的維他命D出現缺乏現象,高濃度的補充維他命D,在近年來的臨床醫學研究下,並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副作用,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形態,早已與制訂每日營養攝取量RDA時,有這很大的差異,因此無論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an of Medicine)或是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都呼籲,必須將每日維他命D攝取量盡快提高,已降低日益嚴重的文明病發生率。









來源:vitaadd.com


.

缺鈣不止骨頭鬆軟、影響心血管健康,還容易發胖

vitaadd.com特派記者Andy Wei




一般人都知道,足夠的鈣質可以預防骨質酥鬆症,近來也有日本大型研究報告指出,補充足夠的鈣質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但亞洲人飲食模式中,鈣質攝取量往往不足,所攝取的鈣形式,吸收率也比較差,因此額外補充鈣片是必須的,最近一期營養學Nutrition雜誌(2008, July 21),又有一份針對1459名年齡介於20-59歲的成年人所做的中大型飲食調查報告指出,約有30%參與研究者的體重超出標準,達到病態型肥胖的比例約有13%,在分析飲食內容中,發現肥胖者平日的飲食中,鈣攝取量遠比標準體重者低,以每日鈣質攝取量在265毫克的人口中,其肥胖的的發生率比每日鈣質攝取量594毫克者,高出24%。


減少鈣質攝取量可能導致肥胖的原因,可能與鈣質與多種與肥胖相關的荷爾蒙生合成有著密切關係,再者,鈣質可與胃腸道內的油脂產生皂化反應,減少胃腸道對脂肪的吸收率,不過研究者也指出,鈣質的攝取量,也與營養保健知識水準有著密切關係,因此留意多補充高鈣食物或補充劑者,往往也是比較注意自身體重者。


根據每日營養攝取量的標準,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才能達到預防骨質酥鬆症的保健目的,然而一般鈣片非由食物一起攝取時,吸收率往往比較低,主要是食物中的鈣質會與蛋白質成分螯合,增加人體吸收率及降低發生結石的機會,然而,存在豐富鈣質的天然植物,往往也含有比較多脂肪,如奶製品,加上亞洲人攝取這些食物的機會也比較少,因此在選擇鈣補充劑時,還要特別留意鈣的來源,一般鈣補充劑的來源多為碳酸鈣或是吸收率稍高的檸檬酸鈣,然而這些化合物形式的鈣,吸收率大約只在30-40%,補充與蛋白質螯合的鈣,人體吸收率約為一般鈣化合物的兩倍到兩倍半,沒有不被吸收的鈣,相對的引發泌尿道的機率也會降低,所需要補充的鈣劑量也只需要一般鈣化合物的三分之二到一半量。








來源:vitaadd.com

愛肝、惜肝,多吃蔬菜水果,高脂油炸、醃漬加工,少吃為妙

中時健康 楊順平/台北報導】2010.04.02


  國內B型肝炎帶原者超過300萬人,肝臟功能不好的人容易疲倦,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變成肝癌。除了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之外,想要愛肝、惜肝,一定要多重視平日飲食。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建議,B肝患者不可喝酒,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烹調時,避免高溫油炸,太辣、太鹹、太酸等食物,最好少吃為妙。透過溫和飲食,可以讓肝臟,好好休息,不要負擔太大。


  趙強解釋,高油脂食物容易造成身體負擔,食物吞下肚子後,在小腸吸收之前,必須先經過肝臟處理,如果在短時間之內,攝取了過多油脂,肝臟就必須持續運作,而無法休息。除了高油脂、刺激性物質之外,B肝患者必須避免抽菸、喝酒,醫學研究顯示,有抽菸、喝酒習慣的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機率是不抽菸、不喝酒的B肝帶原者的4至5倍。


  酒不能喝,就連含糖飲料,肝炎患者也盡量少喝。趙強指出,含糖飲料熱量偏高,鮮果汁也是如此。要是經常飲用,攝取了過多的果糖,就會增加肝臟負擔。另外,醃漬食物也少碰為妙,能不吃,就不吃。趙強指出,豆腐乳、臭豆腐等發酵食物,都是透過黴菌發酵,這類食物都含有微量黃麴毒素。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吃了醃漬食物,或許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但肝功能不好的人代謝功能較佳,能否正常將毒素台排體外,卻是個大問題。


  酒不能喝、含糖飲料少喝、高脂、油炸食物少碰,醃漬加工食物也不能吃。那到底哪些食物適合B肝患者呢?趙強指出,含有豐富抗氧化劑的蔬果,對於肝臟有一定的保護效果, B肝患者可以多多食用。


  以十字花科蔬菜為例,花椰菜含有硫合成物,進入人體之後經過消化之後,可誘導肝臟的酵素系統活性。B肝患者如果多多食用,就能增加肝臟去毒能力。再者,足夠及高品質的蛋白質可以修復肝臟功能,肝功能不好的民眾應該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魚、肉、奶、蛋及黃豆製品,都是不錯的選擇。


  趙強提醒,不管是一般人或肝臟功能不好的人,都應維持健康且均衡的飲食習慣,熱量也要足夠,體重不要過輕。建議有肝疾的民眾可以向營養師請教,透過專業諮詢來調整飲食內容,唯一不變的是天天五蔬果,至少要三份蔬菜、兩份水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坊間出現許多保肝食品,有些價格並不便宜。趙強指出,肝病患者應遵守醫師、營養師的建議,服用藥物、控制飲食。如想使用所謂的保肝食品,應該先向醫師請教。















資料來源: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4&id=9952

少吃肉、救地球 環保從飲食開始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2010.03.30


  根據統計,台灣民眾每人一年平均吃掉七十七公斤的肉,台灣公益廣告協會廿九日呼籲「少吃肉、救地球」,全台民眾只要一天不吃肉,就可以減少排放一億六千萬公斤二氧化碳,協會將透過公益廣告,提醒國人身體力行,從自身飲食習慣開始做環保、愛地球!


  協會昨天發表一項針對三千位民眾進行的「國人吃肉習慣調查」,四成一不知道台灣被氣候專家歸類為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超過四成五知道二氧化碳會造成地球暖化,但僅有一成六的受訪民眾知道生產肉類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危害地球暖化的氣體。


  協會理事長、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表示,全球最大的甲烷來源就是畜牧業,大部分來自牛、豬排泄物,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帕卓理已指出,「不吃肉,就可協助遏止地球暖化」,生產一公斤的肉會排放卅六.四公斤二氧化碳,相當於砍三棵樹。


  徐重仁說,協會決定從國人飲食習慣切入,提升國人健康觀念及環保意識,他個人早已力行少吃肉,平日多選擇沙拉蔬菜水果,統一超商也配合推出各種素麵、素炒飯及關東煮等較清淡食材,讓民眾吃得更健康。


  這支公益廣告採用復古幻燈片色調手法,搭配漫畫插畫風格,讓難懂的環保概念變得更活潑易懂。台灣公益廣告協會在二○○三年成立,陸續推出以SARS議題的廣告,和台灣生命力、老人與群我關係、人際關係、環境保護、水資源等訴求,目前由六十二個企業、廣告媒體公司等共同組成。














來源: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4&id=9890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健康養生:濕潤空氣好過冬

 為了躲避冬季的嚴寒,人們都喜歡窩在溫暖的家裡,然而人們在享受溫暖的同時,又一個健康敵人出現了───干燥。醫學專家提醒,冬季暖氣和空調的使用,使得室內空氣非常容易干燥,進而誘發多種疾病。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使居室濕潤起來,保証家人度過一個濕潤、健康的冬天。





(一)乾燥空氣易致病



  千萬不要小瞧空氣濕度的作用,過於干燥的空氣會誘發多種疾病。當空氣濕度過低時,人體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脫水,彈性降低,空氣中的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同時還容易發生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流感病毒在干燥的環境中繁殖速度會加快。



  另外,長期呆在空氣干燥的辦公室和家裡,人們就會經常感到皮膚干燥緊繃、頭暈嗜睡,反應能力降低,身體抵抗力下降,增加生病的幾率。





(二)空調屋更需防干燥



  很多單位、寫字樓和部分家庭都使用空調調節室內溫度,然而,空調給了我們四季如春的環境,卻導致室內空氣異常干燥。



  由此,醫學專家提醒說,依靠空調調節溫度的房間,其空氣濕度往往遠遠低於人體需要的舒適度和健康標准,尤其在冬季,陣陣暖風會使我們的皮膚感到異常干燥,並且極易口干舌燥,所以空調房間更要注意增加空氣濕度。上班族可以在辦公桌上放置一個小魚缸,養幾條小魚,或者養一盆水培花卉,這樣能有效改善辦公小環境。





(三)空氣濕潤方法多



  要想生活在濕潤的環境裡,排除干燥空氣帶來的困擾,就需要我們主動給空氣加濕,醫學專家介紹了許多加濕空氣的小竅門。



  家裡最好配備一個濕度計,以便隨時掌握空氣濕度。



  在地上洒點水,每天用濕拖布拖幾次地板,或在地上放一盆清水,有助於增加濕度。



  每晚睡覺前,在暖氣上搭兩條濕毛巾,防止夜晚空氣干燥。



  冬天在家裡養幾條魚,或養幾盆水仙花,不僅能調節室內的相對濕度,還會使室內充滿清香。



  購買一台自動調節加濕量、最好是具有除菌功能的加濕器,能夠有效提高居室濕度。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時刻給身體補水,每天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蘋果、柚子、橘子等既補充水分又補充維生素,對防止嘴唇干裂、皮膚干燥都很有好處。



  在飲食中補充水分和營養也很必要:多食用小米粥、菜粥等粥類食物﹔還可以用蔬菜和雞蛋做湯,菠菜、油菜、西紅柿和雞蛋做湯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大白菜對於補水和補充營養也是很好的選擇,可以用來炒或燉。對於冬季裡容易干咳的人,可以適當吃些百合、銀耳等。













資料來源:人民網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

春天「後母臉」,使得最近氣候經常忽冷忽熱、反覆無常,在冷暖交替之際,想要調節氣溫變化所引起的不適,最簡單的方式,是從「喝水」下手。



從中醫的養生觀點來看,春季宜養護肝臟,養肝首先必須要調適情緒,由於人的腦細胞中有85%是水,若供水不足,大腦生成的能量會減少、效率下降,容易產生抑鬱症狀,要改善脫水引起的抑鬱狀態,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根據英國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專家研究發現,在餐前喝水確實能刺激神經生成抗鬱物質。



此外,多喝水還可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預防胃潰瘍等疾病,日本醫學專家研究也指出,當水的pH值介於9.0~9.5之間,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水,經實驗證實,長期飲用可適度調整體質,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慢性下痢等症狀,皆可獲得改善。



若是不習慣喝水的民眾,也可運用在泡茶上,特別是春天時,人體正處於舒緩狀態,喝點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皆可幫助提振精神,祛除體內寒氣。且經過電解處理的鹼性水,分子團較小、滲透力較佳,因此泡茶萃取出來的成份與風味也會比較高,在東京帝國飯店,村上料理顧問甚至運用在烹調料理上,像是洗米煮飯,據說可加快煮熟時間,且口感更佳。



至於體質較弱、容易感冒的人也可多吃大棗、山藥、小米等健脾益氣的食物,適當攝取如蔥、蜂蜜及含豐富的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等。同樣能達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最好避免太冷、太鹹、太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減少對支氣管的刺激。














轉貼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309

大自然養生的醫學觀

文/孫安迪



 順應自然是道家養生方法的重要內容。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確指出了人的養生必需順應自然規律,只有因時、因地,根據人的生長自然規律,選擇相應方法進行生活、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大自然養生方法很多,諸如生物鐘養生、負磁場養生、森林浴養生、陰離子和芬多精養生等。這些養生事實上都和生態系統有關,從內部生態,向外延伸到環境生態、地球生態和宇宙生態。


 所謂生物鐘養生就是指人的一切活動要與生物鐘運轉「合拍」、「同步」,是一種適應人體內部規律的生物調理法。值得注意的是,各種不良情緒壓力,會使生物鐘的運轉受到干擾而發生雜亂。只要違反身體自然的律動,就會造成身體嚴重的損害。


 依照人體日鐘時刻表,24時為生理最低潮,最好睡覺。14時是一天中第二個最低點,反應遲鈍,精神困頓。5時起身,精神飽滿。7時:腎上腺荷爾蒙達到最高潮,心律加快:體溫上升,血液加速流動;人體免疫功能特強。10時:精力充沛,注意力和記憶力處於最佳狀態,最適宜工作。17時:工作效率再次提高。19時血壓升高,情緒最不穩定。21時,神經活動正常;晚間記憶力增強。


 人體是個含水系統,水分子本身為一弱磁體,且負極比正極稍強。人體的血液和淋巴液在全身循環中,最易受磁場的影響。另外,水分子的動能表現在人體就是電流。


 天空光線和陽光已知是正磁電場。當有太陽火焰及當有暴風雨和閃電時,天空的正磁電場會增加。這種光源和天空光線正是腦部與包括分解代謝激素之其他身體機能的自然喚醒者。地球板塊相對於正磁極化的天空而言是負磁極化的。當天空光線逝去時,我們處於逐漸增加的負磁場中,由於負磁場對腦部與身體機能具有舒緩和寧靜的效用。


 以負磁場輔助所產生的睡眠,可以消除生活緊張、負面情緒所產生或惡化的自律神經失調,並且磁力輔助的睡眠,可充分抵銷地球磁場正在衰退而又到處充滿人工正磁場的不利環境。


 森林浴利於健康,主要在於森林能供應氧氣:淨化大氣、調節氣候,防阻噪音,尤其是陰離子和芬多精,助於養生。


 自然環境中的海濱樹林、山村鄉間、花園、瀑布、噴泉等空氣新鮮潔淨地區,空氣中的陰球子含量相對較多。城市、街道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和通風不良的居室等處則陰藥子較少,易惡化病情。另外,應用人工空氣陰離子發生器產生大量的空氣陰離子,也可作為保健或治療之用。


 經現代醫學研究,空氣陰離子對人體各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效應:A.中樞神經系統-空氣陰離子能改善大腦皮質功能,使腦力活動效率提高,改善睡眠。B.自律神經系統-能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的應激功能,謂整自律神經功能失謂。C.呼吸系統-促進排痰、暢通呼吸道、改善肺的通氣和換氣功能。D.心血管系統-具有降壓、減慢心率、改善心肌營養狀況。E.血液造血系統-能減慢紅血球沈澱速率,延長凝血時間。空氣陰離子又能使周圍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計數增加。F.免疫系統-能活躍網狀內皮系統功能,血中R球蛋白含量增商,故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G.其他-能促進胃液分泌、食慾增加:促進新陳代謝、機體發育,增強體質。空氣陰離子作用於傷口,能促進上皮和肉芽生長,並有抑菌作用。


 植物的葉、芽、花、果等,能分泌各種芳香性揮發物質,飄散在空氣中,這些具有殺菌力的揮發性芳香精油,即是芬多精,全世界每年由森林中散發出的芬多精達1.75億噸。


在各種不同場地或地帶所做空氣中細菌數調查,以大陸天津市為例,都會繁華市區,每立方公尺空氣中細菌量達400萬個,林蔭道58萬個,水上公園1000個,森林區內僅55個。芬多精不但淨化空氣,更具殺菌作用;另能刺激大腦皮質,使精神舒爽,對疲勞之恢復,有紓解作用。






(摘自《中國時報》1999.06.12)
轉貼來源:http://www.chikung.org.tw/txt/health/1999/99061201.htm

喝水養生 百病不侵

吳珮琪(香港中華中醫學院醫學博士)閩南語有句俗語:「吃飯皇帝大。」即使有什麼天大的事,都別耽誤了吃飯的時間和品質,先安心填飽肚子,才有能量去做事。同樣的道理,「喝水也是皇帝大」,應該把它當成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從起床的那一刻起,就用心做好這件攸關身體健康的大事。



吳珮琪博士在時報出版新書《自癒力4─百毒不侵五把罩》表示,除非是病情特殊的人,她幾乎都會建議他們每天一定喝2500c.c.~3000c.c.的水,但心臟衰竭、肝硬化、腎臟功能不佳者,則需控制水分的攝取,以免加重心、肝、腎臟的負擔。



水 健康良藥



吳珮琪強調,為了健康,請多喝一些水吧!白開水其實是預防現代人最易罹患的動脈硬化、痛風關節問題、腎結石……等文明病,以及延緩老化、安定情緒所不可或缺的良藥。



喝水也能養生(新聞、網站)?早在唐朝期間,孫思邈在他所寫的《千金異方》一書中,即有一卷《服水經》專談喝水養生之道;而日本人更發揚光大,再加上根據研究,日本長壽村居民維持健康長壽的祕訣,就是飲用號稱水質「日本第一」的水,使得近年來「飲水治病」蔚成風氣。



養成早晨喝水好習慣



吳珮琪說,除了喝「好水」以外,還必須特別注意喝水的時機與方法。所謂的時機,就是在每天剛睜開眼睛,尚未刷牙洗臉之前,就先喝500c.c.的溫開水,就像對自己的身體做「人工透析」一樣,將身體過多的養分、進入體內的污染物質、致癌物質、化學加工物質等,藉由喝好水來加以清除。



掌握剛起床時機,最能夠達到刺激與清洗腸部絨毛的效果,若等到活動了好一陣子後,體內的臟器都運作起來了,這時水分很容易被腸道吸收,如此一來,便無法達到清洗的功能了。



白天要多喝水



此外,白天的喝水量最好比晚上多,因白天體內器官的運作較為旺盛,而到了晚上,各器官運作就逐漸緩慢甚至休息,所以盡可能讓體內的廢物在器官休息前排出,以免堆積成老舊的廢物毒素。



至於飲水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喝好水,也就是要講究水質。其次是喝水的習慣,最好以小口慢吞,切勿大口牛飲,並配合緩步行走,同時用雙手按摩腹部,喝完後再做些簡單的運動,像練氣功(新聞、網站)、打坐,切忌喝完水後悶坐不動,以免造成血氣凝滯。













轉貼來源:中時電子報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半夜23點到1點的時候叫子時,這個時候是一天當中太極生命鐘的陰極,按照陰陽消長的規律,這個時候陰氣是最重的,而陰是主睡眠的,那麼我們就要遵從這個陰陽的消長規律,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處於熟睡的狀態。大家注意,不是這個時候我們才上床,而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已經處在熟睡狀態了。那麼什麼時候該上床呢?應該在10點半左右。


子時的時候,是膽經值班。膽氣在一陽生的時候,是剛剛長出來的陽氣,還很微弱,我們要特別保護這個陽氣,應該怎麼保護呢?最好用睡覺來保護,所以夜半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去跳啊唱啊的,而應該睡覺。這時候要開始養陽氣,而養陽氣要從微小的時候就要保護它。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經是主生發的,這個時候的陽氣比膽經值班的時候要生得大一點了。肝臟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半夜裡,千萬別去酗酒,千萬別沉迷於遊戲了。這個時候人體得休息,肝還要工作。有肝病的人多是愛熬夜的人,因為半夜肝要造血、要解毒,如果不給它喘息的機會,自然就容易發病。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夜裡3點到5點是什麼時候呢?這時候叫做平旦。因為此時天氣要開始平衡了,陰陽開始平衡了。此時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你的脈硬不硬,脈硬呢,40歲以上的人要考慮是否得了高血壓;二三十歲的如果脈緊,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還可能是有焦慮症。又緊又硬的脈叫做弦脈,如果是弦脈就要考慮你是不是有高血脂、動脈硬化了。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此時是大腸值班的時候,它是早上5到7點鐘。12時辰養生有個重點,就是卯時起床後要喝一杯空腹水,有便秘的人這樣做就可以幫助你減輕便秘。因為大腸在此時精氣開始旺盛,大腸一鼓動,再加上你的水的幫助,大便就下來了,就能幫助你解毒。要知道大便裡的毒占人體所有毒的50%。卯時氣血流注於大腸經,卯時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門開,代表二月,萬物因陽氣的生發冒地而出,故是排便的最佳時機。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寅時肺氣實了,卯時才能正常地大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


到辰時的時候,是胃經值班了。這個時候是7到9點,7點鐘我們要吃早飯了,而這個時候是胃經值班,所以,胃在此時是最容易接納食物的。早餐一定要有動物蛋白,要有一味葷,比如說你鹹菜就泡飯就不行,得加上一點有動物蛋白的東西,要有一點肉,或者雞蛋。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接下去上午9到11點是巳時,這時是脾經值班的時候。脾經是主消化的,這個時候,它要吸收營養。而這個時候也是大腦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人的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上學的人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我們必須吃好早飯,保證脾經有足夠的營養吸收,這樣,大腦才有能量應付日常的運轉。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11點到1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這個時候大家要注意,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因為按照太極陰陽氣化規律,這個時候陽氣最旺。《黃帝內經》說,陰是主內的,是主睡覺;陽是主外的,主蘇醒。午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我們吃完午飯稍事休息繼續工作,這個時候也出效率。陽虛的人這個時候就要好好地睡上一覺,最養陽氣。那麼陽氣不虛也不盛,正常的人怎麼辦呢?我們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養養我們的心經。因為我們的心臟很累,除非你身體很強的人,你可以不睡午覺,一般的話我們還是要睡午覺。


睡午覺要平躺,這樣可以讓大腦和肝臟得到血液,有利於大腦養護。《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臥,則血歸於肝」。你要平躺,這樣血液才養肝。肝臟對人體有個重要的分布血液的作用,你睡午覺起來以後,肝臟就可以把血液輸送到你的大腦,保證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午覺最好要平躺。平躺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就是保護你的頸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樑,一天到晚地撐著身體,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紀老的人,骨頭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頸椎可以得到休息,腰也可以歇一會兒,長此以往,你就不會得腰椎增生、頸椎病,也不會得坐骨神經痛等病,所以午時午休是很重要的。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午時過了以後,1點到3點,就到了未時,這時小腸經值班。小腸經把食物裡的營養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都送到了血液裡邊,血液裡邊就滿滿當當的,就像上下班時候街上的車,十分擁擠。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喝一杯空腹水,或者是茶也行,這是用來稀釋你的血液。因為人體這個時候血液營養很高,很黏稠,所以要稀釋血液,這樣才能起到保護血管的作用。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未時過了就到申時了。下午的3點到5點之間,大家要注意了,這是我們的第二個黃金時間。這個時候小腸經已經把中午飯的營養都送到大腦了,大腦這時候精力很好,要抓緊工作,提高效率。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那麼到了酉時,也就是傍晚的5點到7點,這時候是腎經值班,我們要再喝一杯水。這一杯水非常重要,它可以幫我們把毒排掉,還可以清洗你的腎和膀胱,讓我們不得腎結石,不得膀胱癌,不得腎炎。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再往下,到了晚上7點到9點,此時是心包經值班。心包經值班的時候呢,我們的心氣比較順了。這個時候是我們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這個時間你可以學習,可以去散步去鍛煉身體。但是,當心包經值班時間快結束時,可能是你散步回來以後,你需要再喝一杯淡茶水或者是水,讓你的血管保持通暢。 





亥時----準備休息


然後就到了亥時,亥時就是晚上的9點到11點,這時候應該休息,準備睡覺,或者是夫妻融洽等等,這都是最佳時間。到10點半你就一定要上床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V84XjOmTQE55I0e44FGo6ZnZTg--/article?mid=1608

四季養生

一、春季的養生保健: 

 春天生機蓬勃,萬物復蘇,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需要補充一定的營養,春天季節滋補要注意季節特點,宜選用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補品或補藥,對體質虛弱、中氣不足、四肢無力、早期白發以及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的患者,可酌情選食,如山藥、首烏、芝麻等補品。亦可采用補品與補藥配合補食的方法,以以扶正氣、體虛乏力、氣短懶言,或內臟下松等力可用補氣之類藥材蹲燉肉食用。

 二、盛夏的滋補養生: 

 夏季季高溫酷暑時節,由於天氣炎熱,導致消化功能降低何消化液分泌減少,加之大量出汗,暑氣亦易誘發內熱,很多人脾胃不和,肝火上升,引起有食欲不振,故應注意調補,滋陰降火`之類食物、藥物。因此,適宜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及滋陰涼補之藥物,苦可補陰,而苦味入心涼血,具有消暑、退熱、解悶、提神等功能,故夏天適當吃一些苦瓜、苦菜、苦茶等;不僅能酷腦清心,解暑去熱,而且可增進食欲,健脾利胃,熱天遺清補,選用清淡,具滋陰功效的補益食品。

 三、秋天的養生保健: 

 入秋之後,很多人會感覺皮膚、口鼻、咽喉發乾,以至出現大便乾結,小便短少,乾咳無痰等癥狀,自然界里六氣中的燥氣有關。燥為秋天所主,為秋季不正之氣,其性乾燥,易傷津液,宜合理調補為上策。
由於在夏季時胃口不好,多不思飲食,日常多吃瓜果,粥湯類等清淡食物,脾胃功能較弱,秋涼後若馬上攝入大量甘厚味之品,顯然是不適宜的,這樣不僅達不到滋補,又要利於消化吸收。
 秋季乾燥較涼,可多吃一些甘涼清潤的食物,如梨、荸薺、麥角等等,常食可避免秋燥之弊,在此基礎上,可酌情適量選食一些百合、銀耳、桂圓、紅棗、花生等,調補脾胃,益氣養血功效,對體質虛弱,脾胃不和者,有益健康。

 四、冬季的滋補養生保健: 

 冬季滋補是養生益壽的最好時機,冬季滋補最好也是東方人(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習性,因為冬天滋補,最有利於吸收儲存,對身體健康最有利。
 然而,冬季亦不可不分青紅皂白盲目滋補,必須針對各人的不同情況合理選用補品或補藥。如身體機能偏於興奮,代謝旺盛者更不可亂補,會導致陽氣上盛,對身體有害無益;對於陰虛火旺、口舌乾燥、面頰潮紅、手足心熱者亦切忌之;而對於機體機能不足,老年人及陽虛者,則不可大補,還有一些本來是陽虛本質的人反而吃清熱之食物藥物之類,會增加重病情,把身體弄壞,故不可濫補,慎之,所以,冬令滋補最好請教專家。



















資料來源:http://www.zionpark.com.tw/health/index.htm

血小板




左起依次是紅細胞、樹突型血小板,白細胞血小板與紅細胞,白細胞並稱三大血細胞,有凝血的作用。



1.血小板的性狀


1.1 血小板的產生與分佈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細胞裂解,胞質脫落而形成的,每個巨核細胞可產生2000~7000個血小板。一個健康人每天生成血小板約1200億個。



血小板平均的分佈在血液中,循環血液中的血小板一般處於靜止狀態,當血管破裂時會大量聚集。正常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濃度為100~300×109/L



1.2血小板的結構與壽命

一般情況下血小板不規則形狀,直徑約2~4μm,厚0.5~1.5μm,平均體積7μm2。淡藍色的胞漿,含有紫紅色的顆粒。



血小板沒有細胞核,但存在細胞器,胞質的中央部分稱顆粒區,有血小板顆粒、小管系、線粒體、核糖體、過氧化物?體和溶?體等。血小板外依附著一層蛋白質雙分子層的脂膜。血小板膜外還附有由血漿蛋白、凝血因子和與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有關分子組成的血漿層。



血小板胞漿中有兩種管道系統:一是與表面相連的開放管道系統,二是對外封閉的緻密管系統。前者有效地擴大了血小板與血漿的接觸面積,作用與海綿類似;後者僅僅負責內部物質的運送。



血小板四周胞質周圍部分稱透明區,有十幾層平行作環狀排列的微管,靠近血小板膜處還有較密的微絲(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它們負責保持和改變血小板的物理形態。



血小板的壽命為7~9天。



1.3血小板的凝血機理


當人體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迅速向血管破裂處大量聚集。它們首先釋放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具有收縮血管作用的物質,使受損血管不同程度地緊閉,減少血流量。然後血小板一旦與非血管內膜表面接觸,便會迅速擴展,顆粒向中央集中,並伸出多個偽足,轉變成樹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顆粒隨即釋放,血小板之間融合,成為粘性變形血小板。粘性變形血小板在傷口大量堆積粘附形成血栓,堵住傷口,制止流血。如果傷口很大那還要與纖維蛋白一起封堵。



蛋白膜中的糖蛋白Ⅰb起粘附作用,糖蛋白Ⅱb/Ⅲa起聚集作用,糖蛋白Ⅴ是凝血?的受體。



2.血小板在醫學上的意義


2.1血小板缺乏症

已經採集好的血小板血小板濃度過低是相當危險的。



一般來說,血小板濃度為80~100×109/L時,傷口的止血速度會變慢;血小板濃度為50~80×109/L時,傷口的止血速度會更慢,甚至會出現自發性出血,比如皮下,粘膜出血,月經增多等。



血小板濃度低於50×109/L時,會頻繁的出現明顯的自發性出血,最常見的就是皮下紫癜。



血小板濃度低於20×109/L時,病人就會變得極其危險,不用說受到外傷,突如其來的顱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就可以嚴重威脅到病人的生命。



2.2機采血小板



採集過程為了治療血小板濃度過低或者大出血的病人,以及幫助病人術後平穩快速恢復,特別對是化療後的腫瘤病人,醫生一般會為他們輸送血小板。



經過提煉採集的血小板或造血幹細胞又稱成分血。



採集成分血與採集全血的流程基本相同。通過相聯接的經過消毒、一次性使用的管道流入血液分離機,分離出所需要的血小板,並將其它血液成分還輸給獻血者。採集一單位的血小板約需一個小時。



在人類醫療史上,從輸全血到輸成份血是一了不起的的變革。成份血的使用量佔全部用血總量的比率(成份血應用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醫療水平的標準之一,在已開發國家,成分血(主要是血小板)得到了廣泛充分的應用,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



由於血小板極高的醫療價值和對捐獻者的傷害幾乎可以忽略,各國都制定各種獎勵政策來鼓勵人們捐獻血小板,例如中國大陸,每捐獻一單位的血小板就相當於捐獻800mL的全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認識白血球




由左邊開始的是紅血球、樹突型血小板,白血球白血球,或稱白細胞,是血液中一種重要的血細胞。

白血球與紅細胞,血小板並稱三大血細胞。除白血球外,人體血液中還含有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

白血球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幫助身體抵抗傳染病以及外來的東西。

正常情況下白血球在健康成人體內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血球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

除了在血液外,白血球還存在於淋巴系統、脾以及身體的其它組織中。

由於白血球的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種癌症稱為「白血病」。



白血球有很多種類:


(1)粒性白血球(粒細胞)


這類白血球在其細胞質中含有若干微小囊性顆粒,顆粒中則貯有多種?。

按照顆粒的染色性質可分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鹼性白血球。



(2)其它類型的白血球

淋巴細胞:通常存在於淋巴系統中。

血液中有三種類型的淋巴細胞:B細胞、T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

B細胞產生可以約束病原體的抗體。CD4+ T細胞配合免疫應答。CD8+

T細胞(細胞毒素)和自然殺傷細胞可以殺滅被病毒感染的體細胞。


單核細胞:擁有嗜中性細胞的「清理」功能,但是它比嗜中性細胞活得更長,

因為它們擔負有其它的責任。

單核細胞以及巨噬細胞向T細胞傳遞病原體的片斷使得病原體能夠再次被識別和殺滅或加速身體的免疫應答。



(3)其它組織細胞


1.組織細胞:存在淋巴系統和其它的體液中,但通常不在血液中。


1.1吞噬細胞


1.1.1巨噬細胞


1.1.2其它吞噬細胞,例如中性粒細胞、樹突細胞


2.肥大細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認識紅血球-健康密碼第一步

什麼是紅血球?
紅血球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同時也是脊椎動物體內通過血液將氧氣從肺或鰓運送到身體各個組織的最主要的媒介。紅血球又被稱為紅細胞或血紅細胞,而破裂中的紅血球或其碎片則被稱為裂紅細胞(schistocyte)。

紅血球的歷史:
1658年,荷蘭生物學家簡·施旺麥丹(Jan Swammerdam)應用早期的顯微鏡首先發現了紅血球,並對其形態進行了描述。

紅血球的生物學功能:
紅血球的主要功能分子是血紅蛋白(紅血球的90%由血紅蛋白組成)。血紅蛋白是一種含有血紅素的蛋白質分子,它可以在肺部或鰓部與氧氣分子結合,然後在身體的組織中將結合的氧氣分子釋放。氧氣分子可以很容易地以擴散方式通過紅血球的細胞膜。血紅蛋白也可以運送由機體使用氧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到氧氣總量的2%,更多的二氧化碳由血漿來運輸)。另一種相關的蛋白質分子肌紅蛋白,可以在肌肉細胞中存儲氧氣。此外,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的結合活性要遠高於氧氣,因此當空氣中存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時,血紅蛋白失去攜氧能力,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嚴重時可致死。

紅血球的顏色是來自於血紅蛋白中所含的血紅素。血漿本身是無色的,而紅血球則可以根據血紅素狀態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結合氧氣分子時,處於氧化態的血紅素分子顯鮮紅色;而當氧氣分子被釋放後,處於去氧化態的血紅素顯暗紅色,而且會使血管壁看起來帶有藍色(這時的血管俗稱「青筋」)。脈動式氧合測量器(Pulse oximetry)正是利用了這一顏色變化的原理,採用比色法實現對動脈中血氧飽和度的測定。

紅血球這種攜氧細胞(即將攜氧蛋白質包含在細胞中而不是直接包含於體液中)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使得血液在低黏度情況下仍具有高攜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