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體重超重健康警訊第一 擺脫錯誤生活習慣
錯誤的生活習慣,易引起肥胖!根據一項2008年「健康檢查」年度報告統計顯示,「體重超重」連續7年蟬聯10大健康警訊排行首位,不分男女,其中年齡層越大者其腰臀比(W/H Ratio)也隨之增加。
在這一份年度報告統計中,美兆台灣公司總經理蔡明君指出,五項重要生活習慣方面,無論何地皆有高達6成5以上的人缺乏運動,顯示在台灣、香港、北京,吉隆坡等地區接受健康檢查民眾中,「缺乏運動」與「暴飲暴食」的錯誤生活習慣,容易引起代謝症候群,已是不爭的事實。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美兆桃園診所張盈寬院長表示,腰圍能反應腹內深層臟器脂肪含量的多寡,得知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率。研究證實,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三酸甘油酯、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2006年美國心臟病醫學年會發表的一份研究發現,用腰圍做為心臟病發作的預測因子,比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好。國際醫界已將腹部肥胖、和高血壓、飯前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並列為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只要上述五項有三項或超過三項異常,即屬代謝症候群,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和死亡率。
美國男性腰圍102公分、女性88公分為準,超過標準的男性罹患心臟病風險會增加24%,女性高出21%。若以BMI30做為標準,超過標準的肥胖男性罹患心血管風險只增高13%,女性只升高20%,比用腰圍做標準時上升的幅度小,顯示腰圍比BMI更具指標意義。
由於東西方人體型差異,各國所定腰圍標準不同,台灣男性以90公分(36吋)、女性80公分(30吋)為標準。男性腰圍每增加1公分,得代謝症候群機率上升14%;女生腰圍每增加1公分,得代謝症候群機率增加5%。
事實上,代謝性症候群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基因、生活的環境與習慣型態等,其中生活環境或生活型態是可改變性的因素。最近的研究顯示靜態的生活方式如看電視、電腦時間過長,發生代謝性症候群的機率大幅增加;而增加肌力、增進心肺適能則明顯降低代謝性症候群的發生。如何改變靜態生活方式、減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代謝性症候群相當重要的工作。
尤其端午節連續假期中,大吃大喝在所難免,要避免腰臀肥胖,也有小撇步。營養師翁淑貞建議,一般粽子的熱量高達五、六百大卡,等於兩碗飯的熱量,在端午節時,很容易攝取過量的粽子,容易發胖,加上粽子太油太鹹,很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民眾應該多加留意。
在購買粽子時,應注意家人的健康狀況與各類粽子的熱量、差異,以達到享受粽子又可維護健康與體重的目標。對於家中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體重控制者,建議選擇餡料以蒸煮烹調的南部粽為主,若選擇北部粽,則避免食用內餡中的鹹蛋黃與肥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